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二元驱可行性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特低渗裂缝性油藏认识及渗流开发特征 | 第10-12页 |
| ·提高采收率方法及二元复合驱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油藏物理模拟技术及物理模型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PGL区块C6油藏地质开发特征及现状 | 第21-27页 |
| ·主要地质特征 | 第21-24页 |
| ·裂缝特征 | 第21-22页 |
| ·岩性特征 | 第22页 |
| ·储层孔渗特征 | 第22-23页 |
| ·储层流体及油藏特征 | 第23-24页 |
| ·开发现状 | 第24-25页 |
| ·水驱开发现状 | 第24页 |
| ·目前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二元驱机理及在目标油藏的应用适应性分析 | 第27-34页 |
| ·二元驱提高采收率原理 | 第27-28页 |
| ·提高波及系数机理 | 第27-28页 |
| ·提高洗油效率机理 | 第28页 |
| ·二元驱应用于目标油藏的适应性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 ·PGL区块物性分析 | 第29-30页 |
| ·二元体系注入性与聚合物分子和地层孔隙的关系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二元驱聚/表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 第34-63页 |
| ·聚合物优选及评价实验 | 第34-52页 |
| ·优选系列实验总体条件 | 第34页 |
| ·聚合物溶液制备 | 第34-35页 |
| ·聚合物注入压力测定和改善驱油效果能力测定 | 第35-43页 |
| ·聚合物分子大小与地层孔隙半径匹配关系分析 | 第43-45页 |
| ·老化稳定性 | 第45-46页 |
| ·聚合物的黏浓关系测定 | 第46-48页 |
| ·抗盐特性实验 | 第48-49页 |
| ·抗剪切特性实验 | 第49-51页 |
| ·静态吸附特性 | 第51页 |
| ·聚合物筛选小结 | 第51-52页 |
|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评价实验 | 第52-55页 |
| ·表面活性剂溶液制备 | 第52页 |
| ·界面张力测定 | 第52-55页 |
| ·表活剂的吸附 | 第55页 |
| ·表活剂筛选小结 | 第55页 |
| ·二元体系的复配及性能评价 | 第55-62页 |
| ·二元体系的老化稳定性 | 第55-57页 |
| ·二元体系及表活剂在岩石表面的吸附 | 第57-58页 |
| ·二元体系的注入性实验 | 第58-59页 |
| ·二元驱二维岩心驱油对比实验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室内三维物理大模型模拟驱替实验 | 第63-71页 |
| ·三维物理大模型实验研究意义 | 第63页 |
| ·实验原理 | 第63-64页 |
| ·实验基本原理 | 第63-64页 |
| ·本次实验基本模化过程 | 第64页 |
| ·实验条件 | 第64-67页 |
| ·实验岩心模型 | 第64-65页 |
| ·实验流体 | 第65页 |
| ·实验装置 | 第65-67页 |
| ·实验方案 | 第67页 |
| ·实验流程图及步骤 | 第67-68页 |
| ·PGL区块天然岩心三维模型驱替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建议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