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东部地区过伐针阔叶混交林森林多功能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项目来源与经费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国内外森林多功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 ·森林功能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森林多功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 ·数据来源 | 第17-20页 |
| ·样地基本信息 | 第17-18页 |
| ·森林水源涵养数据 | 第18-19页 |
| ·森林生产力数据和生物多样性数据 | 第19页 |
| ·森林碳储量数据 | 第19-20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0-35页 |
| ·构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系统 | 第20-21页 |
| ·构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系统的原则 | 第20页 |
| ·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1页 |
| ·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 第21-27页 |
| ·涵养水源功能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 ·森林涵养水源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森林涵养水源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2-27页 |
| ·森林生产力的研究 | 第27-29页 |
| ·森林生产力研究综述 | 第27页 |
| ·森林生产力各指标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森林生产力各指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 ·森林碳储量 | 第29-32页 |
| ·森林碳储量研究综述 | 第29页 |
| ·森林碳储量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森林碳储量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森林生物多样性 | 第32-34页 |
| ·森林生物多样研究综述 | 第32-33页 |
| ·森林生物多样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4 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 | 第35-41页 |
| ·层次分析方法概述及原理 | 第35-37页 |
| ·层次分析方法简介 | 第35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35页 |
| ·构建目标层构造判断矩阵 | 第35-36页 |
| ·计算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 第36-37页 |
|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验 | 第37页 |
| ·森林多功能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37-40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37-38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页 |
| ·归一化处理 | 第38-39页 |
|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讨论和结论 | 第41-45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