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难点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关于国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关于国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关于国内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对区域性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 | 第14页 |
·民俗体育课程化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民俗体育传承、保护或功能的研究 | 第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5页 |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国内关于体育文化传承的研究 | 第16页 |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民俗、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关于农村人口流动与人口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8-19页 |
·社会变迁 | 第18页 |
·民俗体育 | 第18-19页 |
·文献小结 | 第19-20页 |
3.叶村叠罗汉相关介绍 | 第20-30页 |
·叶村叠罗汉的起源 | 第20-21页 |
·叶村叠罗汉的流程 | 第21-24页 |
·叶村叠罗汉的架势与脸谱 | 第24-26页 |
·叶村叠罗汉的主要特征 | 第26-28页 |
·娱乐性与观赏性特征 | 第26页 |
·地域性与传承性特征 | 第26-27页 |
·依附性及自发性特征 | 第27页 |
·集体协作性与戏曲化特征 | 第27-28页 |
·严谨又不缺乏灵活的组织方式 | 第28页 |
·叶村叠罗汉的文化价值 | 第28-30页 |
·传承民俗文化的价值 | 第28页 |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价值 | 第28-29页 |
·健身娱乐与艺术观赏价值 | 第29页 |
·旅游开发及教育价值 | 第29页 |
·保持文化多样性价值 | 第29-30页 |
·社会规范、维系功能 | 第30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叠罗汉的历史传承及发展 | 第31-32页 |
·叶村叠罗汉的传承现状 | 第32-34页 |
·地理位置闭塞是叶村叠罗汉保持其传统性的外部因素 | 第32-33页 |
·村民的重视和归属感是叶村叠罗汉保持其传统性的内部因素 | 第33页 |
·黄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城市知名度使叶村叠罗汉的传承更具优势 | 第33-34页 |
·社会变迁对叶村叠罗汉的影响 | 第34-38页 |
·社会自然环境的变迁对叶村叠罗汉的影响 | 第34-35页 |
·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叶村叠罗汉的影响 | 第35-36页 |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叶村叠罗汉的影响 | 第36-37页 |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叶村叠罗汉的影响 | 第37-38页 |
5.社会变迁背景下叶村叠罗汉传承出现的困境及其传承对策 | 第38-43页 |
·社会变迁背景下叶村叠罗汉出现的困境 | 第38-40页 |
·务工潮致中青年外出打工,叠罗汉中坚力量流失 | 第38页 |
·家长思想观念转变致小罗汉后继乏人 | 第38页 |
·村民专业知识缺乏,训练缺乏科学性 | 第38-39页 |
·活动经费缺乏,场地老化严重 | 第39页 |
·传承方式保守,依然维持着本村内传承的方式 | 第39-40页 |
·被西方竞技体育占据大量生存空间 | 第40页 |
·社会变迁背景下传承叶村叠罗汉的对策 | 第40-43页 |
·文化自觉是促进叶村叠罗汉更好传承的关键 | 第40-41页 |
·发展叶村叠罗汉,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建立必要张力 | 第41-42页 |
·叶村叠罗汉传承人发挥其传承的主体作用 | 第42页 |
·发挥学校在叶村叠罗汉传承中的功能 | 第42-43页 |
6.叶村叠罗汉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 第43-45页 |
·借助区域优势,发挥项目特点 | 第43-44页 |
·结合静态与动态的传承方式 | 第44页 |
·遵循文化变迁规律,选择适应发展路径 | 第44-45页 |
7.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1: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附录2:访谈记录概要 | 第52-56页 |
附录3:叶村调研部分图片资料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