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配电网拓扑分析的现状及相关方法 | 第10-12页 |
| ·配电网重构研究的现状及相关方法 | 第12-14页 |
| ·传统数学优化算法 | 第12页 |
| ·最优流模式算法 | 第12页 |
| ·支路交换算法 | 第12-13页 |
| ·人工智能算法 | 第13-14页 |
| ·其他重构算法 | 第14页 |
| ·网络拓扑分析在网络重构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配电网拓扑分析 | 第17-26页 |
| ·配电网络的特点 | 第17-21页 |
| ·配电网络简化 | 第18-21页 |
| ·面向对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 第21页 |
| ·配电网络拓扑生成 | 第21-23页 |
| ·配电网拓扑结构的遍历 | 第21-22页 |
| ·静态拓扑生成 | 第22-23页 |
| ·动态局部拓扑生成 | 第23页 |
| ·拓扑分析算例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基于拓扑分析的配网潮流计算 | 第26-36页 |
| ·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方法 | 第26-29页 |
| ·牛顿类潮流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 ·母线类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 ·支路类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 ·基于拓扑分析的改进前推回代潮流计算 | 第29-33页 |
| ·原始数据的整理和拓扑结构表的建立 | 第29-31页 |
| ·层次关系的形成并确定潮流计算的顺利 | 第31-32页 |
| ·潮流计算的步骤和流程图 | 第32-33页 |
| ·潮流算例分析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基于Logistic混沌映射的二进制算法研究 | 第36-43页 |
| ·粒子群算法 | 第36-38页 |
| ·基本粒子群算法原理和流程 | 第36-37页 |
| ·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原理和流程 | 第37-38页 |
| ·混沌映射二进制粒子群算法 | 第38-40页 |
| ·混沌Logistic映射 | 第38-39页 |
| ·二进制粒子群算法中引入混沌Logistic映射的原因 | 第39-40页 |
| ·实验及分析 | 第40-42页 |
| ·测试函数简介 | 第40页 |
| ·测试结果及其讨论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以网络损耗最小为目标的网络重构 | 第43-57页 |
| ·配电网络重构的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 ·配网重构的目标函数 | 第43-44页 |
| ·配网重构的约束条件 | 第44-45页 |
| ·程序的具体实现 | 第45-47页 |
| ·可行解的产生和编码机制 | 第45-46页 |
| ·适应度函数 | 第46-47页 |
| ·粒子的更新与判断终止条件 | 第47页 |
| ·辐射状网络潮流计算 | 第47页 |
| ·系统总体流程 | 第47-49页 |
| ·算例分析 | 第49-55页 |
| ·算例一 | 第49-52页 |
| ·算例二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