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10页 |
| 摘要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小麦全蚀病的介绍 | 第11页 |
|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的介绍 | 第11-12页 |
| ·防治方法 | 第12-15页 |
| ·药剂处理 | 第12-13页 |
| ·轮作 | 第13页 |
| ·施肥措施 | 第13页 |
| ·生物防治 | 第13-14页 |
|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理 | 第15-17页 |
| ·诱导植物抗性 | 第15页 |
| ·竞争作用 | 第15-16页 |
| ·溶菌作用 | 第16页 |
| ·促生作用 | 第16页 |
| ·拮抗作用 | 第16-17页 |
| ·抗菌脂肽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抗菌脂肽的产生菌株 | 第17页 |
| ·脂肽物质的种类 | 第17-21页 |
| ·表面活性素(Surfactin) | 第17-18页 |
| ·丰宁素(Fengycin) | 第18-19页 |
| ·制磷脂菌素(plipstatin) | 第19页 |
| ·伊枯草菌素(iturins) | 第19-21页 |
| ·脂肽物质的抗菌机理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 ·病原真菌及其培养 | 第24页 |
| ·小麦种子 | 第24页 |
| ·细菌 | 第24页 |
| ·土样中细菌的分离 | 第24页 |
| ·河南农业大学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馈赠的菌株 | 第24页 |
| ·牛津杯法测抑菌性的方法 | 第24页 |
| ·发酵液抑菌性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 ·拮抗菌株的鉴定 | 第25页 |
| ·生理生化及形态鉴定 | 第25页 |
| ·16SrDNA鉴定 | 第25页 |
| ·拮抗菌株抑菌谱的测定 | 第25-26页 |
| ·拮抗菌株对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26页 |
| ·拮抗菌株的盆栽防效测试 | 第26-27页 |
| ·拮抗菌株产抑菌物质的发酵优化 | 第27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27页 |
| ·拮抗菌株发酵液抑菌性的确定 | 第27页 |
| ·盐析提取发酵液中抗菌物质所用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 ·抑菌粗提物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28页 |
| ·抑菌粗提物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28页 |
| ·抑菌粗提物对温度的稳定性 | 第28页 |
| ·抑菌粗提物对紫外照射的稳定性 | 第28页 |
| ·抑菌粗提物对蛋白酶 K 的稳定性 | 第28页 |
| ·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纯化 | 第28-29页 |
| ·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28页 |
| ·反相色谱层析 | 第28-29页 |
| ·活性物质的 LC-ESI-MS 图谱鉴定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1页 |
| ·拮抗菌株的抑菌效果测定 | 第30页 |
| ·LDJ11的鉴定 | 第30-31页 |
| ·LDJ11抑菌谱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拮抗菌株LDJ11对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拮抗菌株LDJ11的盆栽防治效果 | 第33-35页 |
| ·LDJ11发酵液抑菌性的确定 | 第35-36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6-38页 |
| ·温度对发酵液产抑菌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 ·摇床转速对发酵液产抑菌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培养基初始pH对发酵液产抑菌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装液量对发酵液产抑菌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接种量对LDJ11产生抑菌物质产量的的影响 | 第38页 |
| ·发酵培养基碳氮源的优化 | 第38-39页 |
| ·盐析LDJ11发酵液中抗菌物质所用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 ·抑菌粗提液性质的研究 | 第40-41页 |
| ·抑菌粗提液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40页 |
| ·热稳定性 | 第40-41页 |
| ·紫外稳定性 | 第41页 |
| ·蛋白酶 K 稳定性 | 第41页 |
| ·活性成分的纯化 | 第41-43页 |
| ·活性成分的质谱鉴定 | 第43-51页 |
| ·脂肽类抗生素的鉴定 | 第44-49页 |
| ·伊枯草菌素(iturins)的鉴定 | 第44-47页 |
| ·制磷脂菌素(plipstatin)的鉴定 | 第47-48页 |
| ·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鉴定 | 第48-49页 |
| ·活性物质含量粗比较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 | 第58-62页 |
| Abstract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