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主要试剂 | 第13-14页 |
·主要仪器 | 第14-1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动物分组 | 第15页 |
·模型制备 | 第15-16页 |
·模型入组标准 | 第16页 |
·干预措施 | 第16-17页 |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17-20页 |
·神经功能评分 | 第17页 |
·Morris 水迷宫实验 | 第17页 |
·TTC 染色 | 第17页 |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 第17-19页 |
·RT-PCR 检测 | 第19-20页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实验结果 | 第21-24页 |
讨论 | 第24-29页 |
1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识 | 第24页 |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识 | 第24-25页 |
3 现代研究对电针作用的认识 | 第25页 |
4 神庭、百会穴的选取依据 | 第25-26页 |
5 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6 大鼠认知功能评价标准的选取 | 第26-27页 |
7 p38MAPK 信号传导通路及炎症因子与局灶性脑缺血后认知障碍的关系 | 第27-28页 |
8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附录 | 第36-45页 |
附录 1 实验及病理图片 | 第36-38页 |
附录 2 文献综述 | 第38-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