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乡村环境设计的现状和启示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生产性景观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生产性景观研究 | 第14-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生产性景观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构成要素 | 第17-20页 |
·生产性景观的概念 | 第17页 |
·生产性景观的特征 | 第17-19页 |
·生产性景观的分类及其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乡村环境的概念、特征 | 第20-22页 |
·乡村环境的概念 | 第20页 |
·乡村环境的特征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乡村环境生产性景观类型及构成要素研究 | 第22-24页 |
·乡村环境生产性景观类型 | 第22-23页 |
·乡村环境生产性景观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第四章 生产性景观在乡村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研究 | 第24-30页 |
·生产性景观的优势 | 第24-26页 |
·生产性景观与农业及农业产业的发展 | 第26-27页 |
·生产性景观与农业的发展 | 第26页 |
·生产性景观与农业产业的发展 | 第26-27页 |
·生产性景观与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生产性景观与生态学 | 第28-29页 |
·生产性景观的生态基础 | 第28-29页 |
·生产性景观的生态规划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生产性景观在乡村环境改善方面的设计策略研究 | 第30-33页 |
·利用生态学原理,优化保护生产性景观要素,构建循环立体化的生产性景观 | 第30-31页 |
·结合地域特色,建立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及生物廊道 | 第31-32页 |
·构建可持续的绿色生态配套体系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六章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研究和营造策略 | 第33-64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研究 | 第33-46页 |
·资料来源 | 第33页 |
·板浦镇及洪花堰村概况 | 第33-35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类型研究 | 第41-46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小结 | 第46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 第46-63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营造原则、思路和方法 | 第46-47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策略 | 第47-63页 |
·洪花堰村生产性景观营造策略小结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生产性景观在乡村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与设计研究结论 | 第6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4页 |
·生产性景观在乡村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与设计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