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道镇采区地层特征认识及测井资料解释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下寺湾油田概况和地质基本特征 | 第12-15页 |
·地理概况 | 第12页 |
·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15-27页 |
·地层划分标志的选择 | 第15-16页 |
·地层的划分依据 | 第16-17页 |
·第四系 | 第16页 |
·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 第16页 |
·上三叠统延长组 | 第16-17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 第17-18页 |
·地层划分的原则 | 第17-18页 |
·地层对比的原则 | 第18页 |
·主要标志层及其特征 | 第18-27页 |
·油页岩标志层 | 第21-22页 |
·黑色碳质泥岩(B2、B3、B4) | 第22-24页 |
·凝灰质泥岩段(标志层 S1、S2、S3、S4)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延长组储集层地质特征 | 第27-42页 |
·沉积特征 | 第27-36页 |
·沉积背景 | 第27-29页 |
·物源方向分析 | 第29-30页 |
·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30-31页 |
·单井沉积微相识别 | 第31-36页 |
·岩石学和电性特征 | 第36-40页 |
·长 1 油层组 | 第36页 |
·长 2 油层组 | 第36页 |
·长 3 油层组 | 第36页 |
·长 4+5 油层组 | 第36-37页 |
·长 6 油层组 | 第37-38页 |
·长 7 油层组 | 第38-39页 |
·长 8 油层组 | 第39-40页 |
·孔隙组合特征及结构 | 第40-42页 |
·孔隙组合特征 | 第40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四性关系研究 | 第42-46页 |
·岩性与电性关系 | 第42-43页 |
·长 6 储层 | 第42页 |
·长 7 储层 | 第42-43页 |
·物性与电性关系 | 第43-44页 |
·长 6 储层 | 第43页 |
·长 7 储层 | 第43-44页 |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 第44页 |
·电性特征 | 第44-46页 |
·长 6 储层 | 第44-45页 |
·长 7 储层 | 第45-46页 |
第六章 评价储集层参数的确定 | 第46-54页 |
·泥质含量的计算 | 第46页 |
·孔隙度参数 | 第46-47页 |
·渗透率参数 | 第47-48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48-49页 |
·含油饱和度参数 | 第49-54页 |
·地层因素与孔隙度 | 第49-50页 |
·电阻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 | 第50-52页 |
·地层水电阻率确定 | 第52页 |
·测井解释含水饱和度 | 第52-54页 |
第七章 建立测井解释标准 | 第54-66页 |
·岩心分析有效厚度 | 第54-56页 |
·岩性含油性标准 | 第54页 |
·物性标准 | 第54-56页 |
·测井解释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 第56-64页 |
·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夹层扣除 | 第64-66页 |
·有效厚度的确定 | 第64页 |
·夹层扣除原则 | 第64-66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