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引言 | 第13页 |
·脂肪醇/烷基酚醚磺酸盐 | 第13-21页 |
·脂肪醇/烷基酚醚磺酸盐合成路线 | 第14-16页 |
·亚硫酸盐磺化法 | 第14-15页 |
·磺烷基化法 | 第15-16页 |
·表面性能 | 第16-17页 |
·疏水基结构对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疏水基碳链长度对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影响 | 第17页 |
·烷氧基(EO)链节数对表面活性的影响 | 第17页 |
·泡沫性能 | 第17-20页 |
·疏水基碳链长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烷氧基(EO)链节数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浓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温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表面活性剂复配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润湿性能 | 第20页 |
·乳化性能 | 第20-21页 |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概述 | 第21-22页 |
·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第21页 |
·非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第21页 |
·离子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 第21-22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22页 |
·本论文的工作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工作意义 | 第22页 |
·主要工作内容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丙基磺酸钠的合成 | 第27-33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试剂 | 第27-28页 |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丙基磺酸钠的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磺化反应 | 第29-31页 |
·乳化时间对磺化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29页 |
·催化剂用量对磺化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亚硫酸氢钠用量对磺化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30页 |
·反应时间对磺化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PH值对磺化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31页 |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丙基磺酸钠的提纯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丙基磺酸钠的性能研究 | 第33-47页 |
·引言 | 第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丙基磺酸钠的表面活性 | 第34-36页 |
·泡沫性能 | 第36-42页 |
·NPSO-n表面活性剂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泡沫性能 | 第36-37页 |
·不同水硬度下的泡沫性能 | 第37-40页 |
·添加剂-醇对不同水硬度下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润湿性能 | 第42-44页 |
·不同硬度水下的乳化性能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和相互作用 | 第47-57页 |
·引言 | 第47页 |
·Rubingh理论模型 | 第47-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复配体系的表面性质 | 第49-52页 |
·CMC和γ_(cmc) | 第52页 |
·A_m(Γ_m) | 第52页 |
·混合吸附层及混合胶束的组成 | 第52-54页 |
·复配体系吸附层和混合胶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参数 | 第53-54页 |
·复配体系在降低表面张力和形成混合胶束上的协同效应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复配体系的应用性能 | 第57-63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试剂 | 第57页 |
·研究方法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 | 第58-59页 |
·复配体系的润湿性能 | 第59页 |
·复配体系的乳化性能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论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