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车削加工及车床(旋床)论文

淬硬工具钢的精密干式硬态车削机理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课题背景第13页
   ·FDHC的内涵第13-17页
     ·干式硬态切削的特点第14-15页
     ·FDHC的优势第15-16页
     ·FDHC刀具材料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7-23页
     ·干式硬态切削力第17-18页
     ·切削热与温度第18页
     ·切屑形态及成形机理第18-19页
     ·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第19-21页
     ·淬硬工具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第21页
     ·切削过程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第21-22页
     ·淬硬工具钢的应用现状第22-23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2章 试验系统设计第24-43页
   ·试验系统第24-27页
     ·不同淬硬状态材料特性的测试系统第24-25页
     ·测力系统第25-26页
     ·切屑形貌与成形机理测试系统第26页
     ·测温系统第26-27页
     ·表面完整性测量系统第27页
   ·试验方案第27-28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27-28页
     ·单因素影响下的试验设计第28页
   ·测试与分析方法第28-32页
     ·不同淬硬状态工具钢的材料特性第28-30页
     ·切削力第30页
     ·切屑形貌与形态第30页
     ·工件与刀具的温度第30页
     ·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第30-32页
   ·PCBN刀具的选择与试件的制备第32-34页
     ·PCBN刀具的选择第32-33页
     ·试件的制备第33-34页
   ·不同淬硬状态工具钢的特性第34-42页
     ·金相组织第34-35页
     ·拉、压力学性能第35-38页
     ·摩擦磨损性能第38-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力学特性及其预测模型第43-69页
   ·FDHT淬硬工具钢的力学特性第43-52页
     ·切削层单位面积切削力的计算模型第43-47页
     ·FDHT淬硬工具钢的切削力第47-52页
   ·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及参数优化第52-58页
     ·进给力的分析与参数优化第54-55页
     ·径向力的分析与参数优化第55-56页
     ·主切削力的分析与参数优化第56-57页
     ·切削合力的分析与参数优化第57-58页
   ·方差分析与预测模型第58-68页
     ·模型的建立过程第58-60页
     ·切削力的预测模型第60-66页
     ·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切屑形貌与成形机理第69-89页
   ·切屑的宏观与微观形貌第69-81页
     ·切削速度的影响第69-73页
     ·切削深度的影响第73-76页
     ·走刀量的影响第76-78页
     ·淬火硬度的影响第78-81页
   ·锯齿形切屑变形的计算模型第81-88页
     ·模型的假设条件第81页
     ·锯齿形切屑变形计算模型的研究概述第81-83页
     ·锯齿形切屑的集中剪切第83页
     ·锯齿的剪应变第83-85页
     ·剪切带的剪应变第85-87页
     ·剪切带的剪应变率第87-88页
     ·锯齿形切屑锯齿生成频率第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切削热、温度场以及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第89-112页
   ·小切深-大刀尖圆弧半径-斜角车削条件下机械能与热能的转换模型第90-93页
     ·假设条件第90页
     ·切削功第90-92页
     ·摩擦功第92页
     ·切削试验第92-93页
   ·基于ANSYS环境切削刃温度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第93-96页
     ·研究过程第93-94页
     ·切削刃温度的有限元建模第94-95页
     ·PCBN刀具切削刃的温度第95-96页
   ·基于ABAQUS环境FDHOC淬硬工具钢有限元建模与仿真第96-105页
     ·有限元模型的关键技术第96-98页
     ·模型的校正第98-100页
     ·结果与讨论第100-105页
   ·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及切削参数优化第105-108页
     ·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第107页
     ·影响因素的参数优化第107-108页
   ·工件表面温度的预测模型第108-111页
     ·θ_W的预测模型第108-110页
     ·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第110-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已加工表面的完整性第112-143页
   ·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研究第112-115页
     ·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2-113页
     ·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3页
     ·走刀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3-114页
     ·刀具前角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4页
     ·工件淬火硬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4-115页
     ·刀具磨损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5页
     ·刀尖圆弧半径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115页
   ·已加工表面的3D形貌分析第115-120页
     ·切削速度的影响第115-117页
     ·切削深度的影响第117-118页
     ·走刀量的影响第118-119页
     ·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第119-120页
   ·表面粗糙度的试验结果分析与参数优化第120-123页
     ·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第121-122页
     ·影响因素的参数优化第122-123页
   ·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第123-125页
     ·预测模型第123-124页
     ·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第124-125页
   ·基于Elman反馈神经网络的表面粗糙度的预测第125-129页
     ·Elman反馈神经网络第125-126页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126页
     ·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训练与验证第126-129页
   ·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第129-137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129页
     ·切削速度的影响第129-131页
     ·切削深度的影响第131-132页
     ·走刀量的影响第132-133页
     ·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第133-134页
     ·工件淬火硬度的影响第134-137页
   ·白层的研究与分析第137-142页
     ·影响因素第137-138页
     ·切削速度对白层的影响第138-140页
     ·走刀量对白层的影响第140-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结论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百合、百合知母汤有效部位的富集及含量测定的研究
下一篇:辊式磨粉机理及磨辊磨损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