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能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能源利用现状 | 第10页 |
·降低线损的政策导向 | 第10-11页 |
·电网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2页 |
·电网企业降低线损现状 | 第12-15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企业降低线损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线损和指标制定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线损意义 | 第15-16页 |
·相关指标制定意义 | 第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线损与线损计算方法 | 第18-31页 |
·线损和线损率 | 第18-21页 |
·线损和线损率 | 第18页 |
·产生线损的原因 | 第18-19页 |
·线损的构成与分类 | 第19-20页 |
·理论线损计算的条件 | 第20页 |
·理论线损计算的范围 | 第20-21页 |
·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理论线损计算及其作用 | 第21-22页 |
·理论线损的基本方法与评述 | 第22-25页 |
·电网元件功率损耗计算 | 第25-29页 |
·线路损耗计算 | 第25-26页 |
·变压器损耗计算 | 第26-29页 |
·电能表与其他仪表设备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降低线损主要方法 | 第31-35页 |
·线损分析 | 第31-32页 |
·线损对电力系统的不良影响 | 第31页 |
·电网降损潜力分析 | 第31-32页 |
·降损措施研究 | 第32-34页 |
·规划降损 | 第32-33页 |
·运行降损 | 第33页 |
·技术降损 | 第33-34页 |
·管理降损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降低线损潜力分析 | 第35-52页 |
·电网企业能耗技术潜力分析 | 第35-49页 |
·电网生产与运行 | 第35-43页 |
·节能高效设备 | 第43-48页 |
·节能新技术 | 第48-49页 |
·电网企业能耗管理潜力分析 | 第49-51页 |
·完善能耗计量体系 | 第49-50页 |
·线损“四分”管理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降低线损指标制定与考核 | 第52-70页 |
·线损现状解析 | 第52页 |
·制定参考指标 | 第52-56页 |
·规划降损指标 | 第53-54页 |
·运行降损指标 | 第54-55页 |
·技术降损指标 | 第55页 |
·管理降损指标 | 第55-56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6-61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56-57页 |
·统计指标 | 第57-58页 |
·考核指标 | 第58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8-61页 |
·考核方法 | 第61-68页 |
·考核主体 | 第61页 |
·考核步骤 | 第61-62页 |
·制定考核目标 | 第62-66页 |
·评估办法 | 第66-67页 |
·激励措施 | 第67-68页 |
·指标化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的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