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对沉积物反硝化影响及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湖泊富营养化概述 | 第11页 |
| ·湖泊氮循环与沉积物反硝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氮循环菌脱氮机理及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沉水植物-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技术 | 第14-15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 ·原位样品采集 | 第19-20页 |
| ·氮循环菌固定化载体制备 | 第20-21页 |
| ·生态修复模拟室内试验 | 第21-22页 |
| ·实验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22-2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 ·沉积物氧侵蚀剖面测定 | 第24-25页 |
| ·载体特性研究 | 第25页 |
| ·沉积物反硝化菌数量测定 | 第25-26页 |
|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 ·指标测定结果 | 第27-33页 |
| ·载体制备与氮循环菌富集效果 | 第27-28页 |
| ·沉积物溶解氧侵蚀 | 第28-29页 |
| ·沉积物孔隙水氮浓度变化 | 第29-31页 |
| ·沉积物反硝化速率 | 第31-32页 |
| ·反硝化菌扩散及反硝化菌数最 | 第32-33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试验 | 第36-47页 |
| ·原位试验区域概述 | 第36-37页 |
| ·生态修复模拟试验 | 第37-40页 |
| ·原位河道围隔搭建 | 第40-41页 |
| ·入湖河道原位围隔实验 | 第41-46页 |
| ·围隔水质净化效果考察 | 第41-45页 |
| ·围隔内外反硝化菌数量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贡湖原位中试工程 | 第47-53页 |
| ·中试工程概况 | 第47-50页 |
| ·中试工程营养盐去除效果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不足与建议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