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1 绪论 | 第15-21页 |
| ·概述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 2 煤层中夹矸层的特性 | 第21-23页 |
| ·夹矸的来源 | 第21页 |
| ·夹矸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 ·夹矸的主要物理性质 | 第21页 |
| ·夹矸的主要化学组成 | 第21-23页 |
| 3 深孔预裂爆破作用机理研究 | 第23-43页 |
| ·岩石爆破机理 | 第23-24页 |
| ·爆炸应力波作用理论 | 第23页 |
| ·爆炸生成气体膨胀作用理论 | 第23-24页 |
| ·爆生气体和应力波综合作用理论 | 第24页 |
| ·深孔预裂爆破过程分析 | 第24-29页 |
| ·爆破粉碎圈的形成 | 第24-27页 |
| ·爆破裂隙圈的形成 | 第27-29页 |
| ·爆破震动圈的形成 | 第29页 |
| ·夹矸裂隙的形成过程 | 第29-34页 |
| ·夹矸的裂隙类型 | 第30页 |
| ·有效应力强度因子 | 第30-33页 |
| ·裂隙扩展长度 | 第33页 |
| ·炮孔裂隙贯通效应 | 第33-34页 |
| ·主要爆破参数 | 第34-41页 |
| ·炮孔装药量 | 第34-36页 |
| ·炮孔深度 | 第36页 |
| ·最小抵抗线 | 第36-38页 |
| ·炮孔密集系数 | 第38页 |
| ·炮孔间距 | 第38-39页 |
| ·装药结构 | 第39页 |
| ·炮孔直径 | 第39页 |
| ·炮孔堵塞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深孔预裂爆破弱化煤层夹矸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构建 | 第43-65页 |
| ·试验系统设计 | 第43-47页 |
| ·试验箱体设计 | 第43-44页 |
| ·试验加载系统 | 第44页 |
| ·测试系统设计 | 第44-47页 |
| ·模型相似分析及试验材料 | 第47-52页 |
| ·相似准则 | 第47-48页 |
| ·模型力学加载分析 | 第48-49页 |
| ·材料配比 | 第49-52页 |
| ·试验过程 | 第52-54页 |
| ·材料铺设 | 第52页 |
| ·试验参数 | 第52-5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 ·试验现象 | 第54-55页 |
| ·应力应变变化规律 | 第55-61页 |
| ·声发射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5 深孔预裂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第65-81页 |
| ·ANSYS/LS-DYNA模拟软件介绍 | 第65页 |
| ·LS-DYNA理论基础 | 第65-70页 |
| ·动力方程 | 第66页 |
| ·质点运动方程 | 第66-67页 |
| ·质量守恒定理 | 第67页 |
| ·能量守恒定理 | 第67页 |
| ·材料模型 | 第67-69页 |
| ·边界条件 | 第69页 |
| ·无反射边界 | 第69-70页 |
| ·建立数值模型 | 第70-72页 |
| ·模型的设计原则 | 第70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 ·计算模型的力学参数 | 第71-72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 ·模型Ⅰ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 ·模型Ⅱ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 ·爆破后的裂隙发育分析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 6 深孔预裂爆破现场工业试验研究 | 第81-89页 |
| ·试验矿井的概况 | 第81页 |
| ·试验工作面概况 | 第81-83页 |
| ·煤层情况 | 第81-82页 |
| ·煤层顶底板情况 | 第82页 |
| ·地质构造 | 第82-83页 |
| ·试验方案 | 第83-87页 |
| ·爆破孔布置方式 | 第83-84页 |
| ·爆破工艺 | 第84-85页 |
| ·爆破辅助设备、材料 | 第85-87页 |
| ·试验结果 | 第87-8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页 |
| ·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