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近红外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与应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长余辉和光激励发光材料研究进展第16-45页
   ·发展历史及种类第16-30页
     ·稀土离子 Eu~(2+)激活的长余辉材料第16-20页
     ·稀土离子非 Eu~(2+)激活的长余辉材料第20-25页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的长余辉材料第25-27页
     ·缺陷复合发光中心激活的长余辉材料第27-29页
     ·光激励发光材料第29-30页
   ·余辉机理及模型第30-37页
     ·古典余辉模型第30-31页
     ·新余辉模型第31-36页
     ·光激励发光模型第36-37页
   ·测试方法第37-41页
     ·荧光光谱和长余辉光谱第37-38页
     ·热释光光谱第38页
     ·光释光光谱第38-39页
     ·光/热电流曲线第39页
     ·电子自旋共振谱第39-40页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第40-41页
   ·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第41-45页
     ·应用第41页
     ·生物荧光成像第41-42页
     ·存在的问题第42-43页
     ·拟解决的方法第43-45页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第45-50页
   ·实验药品及来源第45页
   ·样品制备仪器第45页
   ·样品制备方法第45-46页
     ·长余辉荧光粉制备-高温固相法第45-46页
     ·长余辉陶瓷制备-高温固相法第46页
     ·纳米长余辉材料制备-溶胶凝胶法第46页
   ·主要表征手段及对应的仪器设备第46-49页
     ·X 射线衍射第46-47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7页
     ·荧光光谱第47页
     ·长余辉发光光谱和余辉衰减曲线第47-48页
     ·热释光光谱第48页
     ·光电流曲线第48页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第48页
     ·电子自旋共振谱第48页
     ·近红外成像系统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Cr~(3+)掺杂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光学性能及长余辉机理研究第50-68页
   ·引言第50页
   ·实验部分第50-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67页
     ·理论指导第51-54页
     ·结构分析第54页
     ·光学性能第54-58页
     ·缺陷性质第58-61页
     ·余辉机理讨论第61-63页
     ·制备工艺的探索及优化第63-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具有近红外光激励荧光和长余辉的 Cr~(3+)掺杂材料的设计调控、性能及余辉机理研究第68-86页
   ·引言第68-69页
   ·实验部分第69页
   ·结果与讨论第69-85页
     ·理论指导第69-72页
     ·近红外相干激发的光激励荧光第72-75页
     ·近红外相干激发的光激励长余辉发光第75-78页
     ·近红外非相干激发的光激励荧光和长余辉发光第78-79页
     ·生物组织成像第79-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长时间、可重复、适合深组织成像的 Cr~(3+)掺杂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设计调控、 性能及余辉机理研究第86-101页
   ·引言第86-87页
   ·实验部分第87-88页
   ·结果与讨论第88-99页
     ·理论指导第88-89页
     ·结构分析第89页
     ·光学性质第89-93页
     ·陷阱性质第93-98页
     ·近红外光激励荧光及长余辉发光第98页
     ·生物相容性及组织成像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Mn~(4+)掺杂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设计调控、性能及余辉机理研究第101-119页
   ·引言第101-103页
   ·实验部分第103页
   ·结果与讨论第103-118页
     ·理论指导第103-106页
     ·结构分析第106页
     ·光学性质第106-109页
     ·陷阱性质第109-113页
     ·共掺实现余辉性能的改善第113-115页
     ·镧系元素替换后的性能变化第115-116页
     ·近红外成像第116-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七章 缺陷复合发光长余辉材料的设计调控、性能及余辉机理研究第119-129页
   ·引言第119-120页
   ·实验部分第120页
   ·结果与讨论第120-128页
     ·结构分析第120-121页
     ·光学性质第121-123页
     ·缺陷性质第123-126页
     ·暖白光长余辉发光第126-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结论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9页
附录第149-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2-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附件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铋系可见光响应型复合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水体净化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光活性天然聚合物的体系设计与功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