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气田东二区北部太原组、山西组气水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选题依据和来源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地层基本特征及岩性 | 第20页 |
·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气藏特征 | 第22-23页 |
·气田开发简况 | 第23-24页 |
第3章 苏东二区水化学特征 | 第24-37页 |
·产水类型划分 | 第24页 |
·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24-29页 |
·水化学特征系数分析 | 第29-35页 |
·水化学特征总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 | 第37-56页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37-40页 |
·储层岩石类型 | 第37-40页 |
·储层填隙物特征 | 第40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0-42页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42-44页 |
·单井岩性测井识别 | 第44-47页 |
·储层砂体分布 | 第47-56页 |
·砂体剖面分布 | 第47-49页 |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第49-56页 |
第5章 气水层测井综合识别 | 第56-86页 |
·气、水层测井识别思路及标准 | 第56-57页 |
·干层测井综合识别 | 第57-62页 |
·干层测井响应分析 | 第57-58页 |
·交会图法识别干层 | 第58-61页 |
·多元统计判别法 | 第61-62页 |
·气水层测井综合识别 | 第62-76页 |
·典型井储层段测井响应分析 | 第62-66页 |
·交会图法 | 第66-70页 |
·含气体积法 | 第70页 |
·可动水法 | 第70-72页 |
·气测综合分析法 | 第72-74页 |
·地层水孔隙度法 | 第74-75页 |
·多元统计判别法 | 第75-76页 |
·气水识别总结 | 第76-81页 |
·苏77区生产特征 | 第77页 |
·动态资料核实产水层 | 第77-81页 |
·低阻气层成因分析 | 第81-86页 |
·高不动水 | 第82-83页 |
·低幅度构造影响 | 第83-84页 |
·粘土矿物附加导电性 | 第84-85页 |
·储层孔隙结构 | 第85-86页 |
第6章 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 第86-105页 |
·产水成因及水体边界确定 | 第86页 |
·地层水水体类型 | 第86-89页 |
·气水分布特征 | 第89-99页 |
·气水剖面分布特征 | 第89-92页 |
·气水平面展布特征 | 第92-99页 |
·气水控制因素分析 | 第99-104页 |
·气藏成因 | 第99-100页 |
·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局部的水体分布 | 第100-101页 |
·构造特征及演化与地层水的关系 | 第101-103页 |
·砂体分布与地层水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气水分布规律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