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或附表清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综合述评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5-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地方衙署遗址的基本概念解析 | 第19-27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含义及其布局简介 | 第19-22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含义 | 第19页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官制沿革 | 第19-20页 |
·地方衙署的典型代表府衙、州县衙 | 第20-21页 |
·地方衙署的典型规制、布局 | 第21-22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价值 | 第22-24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属性 | 第24-25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分类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当前国内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概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 第27-35页 |
·保留相对完整的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案例研究 | 第27-29页 |
·保留相对不完整的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案例研究 | 第29-32页 |
·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总结 | 第32-33页 |
·当前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地方衙署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 | 第35-45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保护利用内容及原则 | 第35-37页 |
·有形保护内容 | 第35页 |
·无形保护内容 | 第35-36页 |
·保护利用原则 | 第36-37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保护方式 | 第37-41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分级分类保护 | 第37-39页 |
·地方衙署的具体保护与整治方式 | 第39-40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保护利用管理 | 第40-41页 |
·地方衙署遗址具体利用方式 | 第41-43页 |
·文物的展示 | 第41页 |
·文化内涵的展示利用 | 第41-42页 |
·历史场景活化利用 | 第42页 |
·结合城市景观利用 | 第42-43页 |
·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的法理依据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的外在条件及意义 | 第45-51页 |
·地方衙署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整治城市历史风貌 | 第45页 |
·唤起城市历史记忆 | 第45-46页 |
·城市建设影响衙署遗址的保护利用 | 第46页 |
·地方衙署遗址保护利用的外在条件 | 第46-47页 |
·城市发展需求与衙署历史地段衰败的冲突 | 第46-47页 |
·上位规划促成 | 第47页 |
·遗址地块的局限性 | 第47页 |
·保护利用的意义 | 第47-48页 |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4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第48页 |
·对其他建筑遗址保护利用指导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六章 徽州府衙的复建保护利用研究 | 第51-63页 |
·徽州府衙遗址的保护利用概况 | 第51-52页 |
·徽州府衙复建保护设计要点及难点探讨 | 第52-59页 |
·保护中的设计要点 | 第52-55页 |
·设计难点探讨 | 第55-59页 |
·徽州府衙展示利用设计策略探讨 | 第59-60页 |
·徽州府衙的展示设计 | 第59页 |
·展示的策略探索 | 第59-60页 |
·徽州府衙与周边历史地段的协调互动 | 第60-62页 |
·徽州府衙周边历史地段现状 | 第60-61页 |
·徽州府衙与周边历史地段的关系 | 第61页 |
·探讨如何发挥最大化互动效应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附录1 直隶总督署概况 | 第67页 |
附录2 南阳知府衙门概况 | 第67-68页 |
附录3 淮安府衙概况 | 第68-69页 |
附录4 清·绥远将军衙概况 | 第69页 |
附录5 金门镇总兵署概况 | 第69页 |
附录6 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概况 | 第69-70页 |
附录7 重庆南宋衙署遗址概况 | 第70-71页 |
附录8 台湾布政史司衙门概况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