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中前期咏史赋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发展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朝鲜朝咏史赋创作概况与分类 | 第12-16页 |
| ·朝鲜朝咏史赋创作概况 | 第12-14页 |
| ·朝鲜朝咏史赋分类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朝鲜朝咏史赋对中国咏史赋的接受 | 第16-31页 |
| ·对体裁的接受 | 第16-18页 |
| ·骚赋 | 第16-17页 |
| ·大赋 | 第17-18页 |
| ·对思想内容的接受 | 第18-21页 |
| ·爱国忧民 | 第19-20页 |
| ·咏史伤怀 | 第20-21页 |
| ·对语言特色的接受 | 第21-25页 |
| ·骈散结合 疏密相间 | 第21-22页 |
| ·取譬设喻 形象生动 | 第22-24页 |
| ·铺张扬厉 气势酣畅 | 第24-25页 |
| ·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接受 | 第25-31页 |
| ·寓情事理 | 第25-27页 |
| ·化用典故 | 第27-28页 |
| ·对比鲜明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朝鲜朝咏史赋对中国咏史赋的发展 | 第31-42页 |
| ·对题材的发展 | 第31-34页 |
| ·军事类 | 第31-32页 |
| ·传记类 | 第32-34页 |
| ·对思想内容的发展 | 第34-36页 |
| ·对个人遭际的感慨更含蓄 | 第34-35页 |
| ·对社会时事的讽谏更委婉 | 第35-36页 |
| ·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发展 | 第36-42页 |
| ·议论色彩更加鲜明 | 第36-38页 |
| ·浪漫色彩更加强烈 | 第38-39页 |
| ·风格更加平实冷峻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谢辞 | 第46-4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