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煤矿自卸车轻量化研究设计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论文研究依据与背景 | 第10-11页 |
|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2章 货运汽车轻量化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 ·货运车轻量化研究途径 | 第16-18页 |
| ·使用新型材料实现轻量化 | 第16-17页 |
| ·结构优化设计的概念 | 第17-18页 |
| ·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18-19页 |
| ·拓扑优化设计 | 第18-19页 |
| ·形状优化设计 | 第19页 |
| ·尺寸参数优化设计 | 第19页 |
| ·关于 ANSYS/WORKBENCH 简介 | 第19-20页 |
| ·ANSYS 的基本优化方法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第3章 课题中货运汽车轻量化设计方案 | 第22-29页 |
| ·本论文自卸车结构说明 | 第22-23页 |
| ·车厢结构特点分析 | 第23-25页 |
| ·副梁结构特点分析 | 第25-26页 |
| ·轻量化方案设计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4章 建立货箱与副梁的有限元模型 | 第29-39页 |
| ·有限元几何模型建立 | 第29-33页 |
| ·货箱的几何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 ·副梁的几何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 ·悬架的模拟 | 第32-33页 |
| ·材料的选择和网格的划分 | 第33-35页 |
| ·材料属性的选取 | 第33页 |
| ·网格划分 | 第33-35页 |
| ·工况的选取和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35-37页 |
| ·货箱工况的选取和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35-36页 |
| ·副梁工况的选取和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5章 货箱的有限元分析及改进方案的设计 | 第39-47页 |
| ·传统车厢的有限元分析 | 第39-43页 |
| ·传统车厢在静载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9-43页 |
| ·传统车厢在动载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页 |
| ·U 型车厢有限元分析 | 第43-45页 |
| ·U 型车厢静载的有限元分析 | 第44-45页 |
| ·U 型车厢动载的有限元分析 | 第45页 |
| ·方型车厢与优化后的 U 型车厢经济性的对比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6章 副梁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案 | 第47-60页 |
| ·副梁静态有限元分析 | 第47-57页 |
| ·弯曲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 ·弯扭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9-54页 |
| ·举升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4-57页 |
| ·副梁模态分析 | 第57-58页 |
| ·副梁结构轻量化改进方案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7章 副梁的轻量化设计研发 | 第60-64页 |
| ·尺寸参数化优化设计手段 | 第60页 |
| ·建立数学模型 | 第60-61页 |
| ·优化方法 | 第61-62页 |
| ·优化结果 | 第62-63页 |
| ·副梁的优化校核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8章 总结并展望 | 第64-66页 |
|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 ·展望研究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