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腔量子电动力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 ·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结构简介 | 第16-20页 |
| ·量子点 | 第16-18页 |
| ·光学微腔 | 第18-20页 |
| ·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结构的应用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量子点与光学微腔耦合结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第25-39页 |
| ·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系统的基本理论 | 第26-32页 |
| ·量子点和光场模式的量子化理论 | 第26-29页 |
| ·主方程理论 | 第29-32页 |
| ·量子光学工具箱简介 | 第32-34页 |
| ·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系统的特征参数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浅束缚势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系统特性研究 | 第39-57页 |
| ·浅束缚势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系统的基本理论 | 第39-43页 |
| ·腔激发和腔损耗对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系统激发特性影响 | 第43-47页 |
| ·受激辐射和吸收与自发辐射的关系 | 第47-50页 |
| ·理论推导 | 第47-49页 |
| ·二能级量子点-微腔耦合结构激光阈值 | 第49-50页 |
| ·微腔-量子点耦合系统的单光子特性研究 | 第50-54页 |
| ·双腔-量子点耦合结构的单光子特性 | 第50-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深束缚势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系统激发特性研究 | 第57-79页 |
| ·深束缚势量子点-微腔耦合系统理论模型 | 第58-61页 |
| ·双电子多构型量子点-微腔模型介绍 | 第59-61页 |
| ·激发诱导效应 | 第61页 |
| ·非共振单量子点激光器 | 第61-67页 |
| ·失谐对量子点-光学微腔耦合结构激发特性的影响 | 第62-66页 |
| ·交换能对系统激发特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激发方式对量子点-微腔系统激发特性的影响 | 第67-74页 |
| ·s激子泵浦引入 | 第67-68页 |
| ·理论模型 | 第68-69页 |
| ·激发诱导效应存在时的激发特性 | 第69-72页 |
| ·激发诱导效应不存在时的激发特性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第五章 波导-微腔-量子点耦合系统输运特性研究 | 第79-103页 |
| ·双量子点-微腔-波导耦合系统透射谱特性研究 | 第79-89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9-80页 |
| ·双量子点-微腔-波导耦合系统输入-输出关系推导 | 第80-83页 |
| ·理论模型 | 第83-84页 |
| ·弱激发近似下透射谱的解析解推导 | 第84-85页 |
| ·透射谱与量子点-微腔耦合速率和腔激发的依赖关系 | 第85-89页 |
| ·双腔-波导耦合结构的光子输运特性研究 | 第89-98页 |
| ·背景介绍和存在的问题 | 第89-90页 |
| ·理论模型 | 第90页 |
| ·光场模式的输入-输出关系 | 第90-91页 |
| ·耦合速率κ_(Ri/Li) | 第91-94页 |
| ·弱激发近似条件下的透射谱 | 第94-95页 |
| ·波导-双腔-量子点系统的透射谱特性 | 第95-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 第103-107页 |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3-10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