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的“反思”探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9页
一、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涵义及背景第9-14页
 (一)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涵义第9-11页
  1. 已有“反思”的涵义第9-11页
  2. 本文中“反思”的界定第11页
 (二)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原因第11-12页
  1. 盟国占领直接推进“反思”第11-12页
  2. 战后公民精神体系的崩塌第12页
 (三)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目的第12-14页
  1.清理纳粹主义思想第13页
  2. 重建公民政治文化第13-14页
二、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具体实施第14-33页
 (一)“反思”的递进层次第14-20页
  1. 表象性反思阶段——盟国占领至联邦德国成立后第14-16页
  2. 建设性反思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德国统一前第16-17页
  3. 习惯性反思阶段——德国统一至今第17-20页
 (二)“反思”的实施方式第20-27页
  1. 制定《基本法》第21-22页
  2. 建立机构第22-24页
  3. 构建理论第24-25页
  4. 设置课程第25-26页
  5. 确定纪念形式第26-27页
 (三)“反思”的实际成效第27-33页
  1. 确立正确的“二战史观”第28-29页
  2. 形成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第29-30页
  3. 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第30-33页
三、对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反思第33-43页
 (一)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影响因素第33-37页
  1. 德国人的思辨传统第33-34页
  2. “赎罪”的宗教文化第34-35页
  3. 德意志的民族自信第35-36页
  4. 领导人的反思态度第36-37页
 (二)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理路特质第37-39页
  1. “反思”的价值不在于工具,而是本身内涵价值第37-38页
  2. “反思”的目的不在于求证,而在于过程的理解第38-39页
  3. “反思”的对象不止于客体,而延至客体化主体第39页
 (三)德国战后公民教育中“反思”的实践启迪第39-43页
  1. “反思”需要构建价值共识第40页
  2. “反思”需要开放公共空间第40-41页
  3. “反思”需要落归个体反思第41-43页
结语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公平的历史考察
下一篇: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从美蒋合作的视角下探究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