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感染后咳嗽(风咳)36例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综述一: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 1 古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 | 第12-14页 |
| ·病名 | 第12页 |
| ·分类 | 第12页 |
|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 ·辨证论治 | 第13-14页 |
| 2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第14-21页 |
| ·病名 | 第14-15页 |
| ·病因病机 | 第15-17页 |
| ·辨证论治及方药 | 第17-20页 |
| ·方法论创新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3. 小结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 综述二:感染后咳嗽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1 感染后咳嗽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24页 |
| 2 感染后咳嗽的西医发病机制 | 第24-26页 |
| ·呼吸道粘膜损伤 | 第24页 |
| ·呼吸道炎症 | 第24-25页 |
| ·气道高反应性 | 第25页 |
| ·咳嗽敏感性增高 | 第25页 |
| ·鼻和鼻窦炎症 | 第25-26页 |
| ·胃食管反流 | 第26页 |
| 3 感染后咳嗽的西医治疗 | 第26-27页 |
| ·中枢性镇咳药 | 第26页 |
| ·H_1抗组胺药 | 第26页 |
| ·减充血剂 | 第26-27页 |
| ·异丙托溴铵 | 第27页 |
| ·糖皮质激素 | 第27页 |
| 4 小结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前言 | 第30-32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32-33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 3 入组标准 | 第34页 |
| 4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5 评分、评定标准 | 第35-36页 |
|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 第35-36页 |
| ·咳嗽视觉模拟评分 | 第36页 |
| ·疗效评价 | 第36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36页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 结果 | 第38-52页 |
| 1 临床咳嗽疗效评价 | 第38页 |
| 2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 | 第38-45页 |
|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 第38-39页 |
| ·中医症状-主症分值变化 | 第39-41页 |
| ·中医症状-次症分值变化 | 第41-44页 |
| ·中医症状-总分变化 | 第44-45页 |
| 3 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变化 | 第45-46页 |
| 4 患者疗效自评 | 第46-47页 |
| 5 安全性评价 | 第47-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1 疗效评价结果差异性讨论 | 第52页 |
| 2 方药配伍特色讨论 | 第52-53页 |
| 3 安全性讨论 | 第53页 |
| 4 本试验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