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 熊胆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 第10-13页 |
| ·化学成分 | 第10页 |
| ·药理作用 | 第10-13页 |
| 2 熊胆临床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 3 含熊胆中成药使用现状分析 | 第14页 |
| 4 熊胆替代品研究 | 第14页 |
| 5 小结 | 第14-1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明代以前熊胆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 第18-36页 |
| 前言 | 第18页 |
| 1 中国古代对熊及熊胆汁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 文献检索 | 第19-21页 |
| ·检索范围 | 第19页 |
| ·检索方法 | 第19页 |
| ·文献来源 | 第19-20页 |
| ·资料提取 | 第20-21页 |
| ·统计分析 | 第21页 |
| 3 熊胆临床应用文献整理 | 第21-34页 |
| ·按朝代沿革整理 | 第21-22页 |
| ·按临床特点整理 | 第22-34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部分 明代以前熊胆临床应用的理论研究 | 第36-52页 |
| 1 儿科病证中的应用 | 第36-49页 |
| ·小儿疳证 | 第36-47页 |
| ·小儿惊痫 | 第47-48页 |
| ·其他 | 第48-49页 |
| 2 发热性病证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 3 眼科病证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2-57页 |
| 1 结论 | 第52-55页 |
| ·熊胆的适应证 | 第52-53页 |
| ·熊胆的经验方 | 第53页 |
| ·熊胆的配伍规律 | 第53-54页 |
| ·熊胆的用量、剂型与服法 | 第54-55页 |
| 2 展望 | 第55-56页 |
| ·熊胆用于儿科疾病治疗将消失 | 第55页 |
| ·天然熊胆制剂将被逐渐取代 | 第55页 |
| ·熊胆养生不宜提倡 | 第55-56页 |
| 3 本论文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72页 |
| 附录1:明代以前含熊胆方剂药物组成(按方剂名称排序) | 第61-70页 |
| 附录2:现代含熊胆成药一览表(按科别排序)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