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

中性亚硫酸盐甘蔗浆的酶解优化及酶回收研究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9页
前言第9-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木质纤维原料第10-11页
     ·化学组成第10页
     ·物理结构第10页
     ·原料预处理方法第10-11页
   ·纤维素酶酶解机制第11-12页
   ·纤维素酶与木质纤维原料的吸附第12-14页
   ·纤维素酶解工艺研究进展第14-16页
     ·改变反应体系提高酶解效率第14-15页
     ·改变酶解工艺提高酶解效率第15-16页
   ·纤维素酶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第16-18页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发酵技术第18-19页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9-20页
2 亚硫酸盐蔗渣浆酶解工艺的研究第20-40页
   ·材料和方法第20-24页
     ·原料和酶液第20-21页
     ·实验方法第21页
       ·酶水解方法第21页
       ·外源添加物辅助酶水解方法第21页
       ·酶解上清液中酶蛋白的超滤回收第21页
     ·分析方法第21-24页
       ·物料水分测定第21页
       ·物料成分分析第21页
       ·物料 SEM 分析第21-22页
       ·物料 BET 分析第22页
       ·物料 FT-IR 分析第22页
       ·酶活力测定第22-23页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第23页
       ·糖浓度的测定第23-24页
   ·结果和讨论第24-38页
     ·亚硫酸盐蔗渣浆物料性质分析第24-27页
       ·亚硫酸盐蔗渣浆化学组成分析第24页
       ·亚硫酸盐蔗渣浆 SEM 分析第24-25页
       ·亚硫酸盐蔗渣浆 BET 分析第25-27页
     ·亚硫酸酸盐蔗渣浆酶解条件的研究第27-32页
       ·不同底物浓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27-28页
       ·纤维素酶单酶用量的优化第28-29页
       ·β-葡萄糖苷酶用量对酶解的影响第29-31页
       ·辅助添加物对酶解的影响第31-32页
     ·酶解机制的研究第32-38页
       ·酶解过程中糖得率及反应速率的变化第32-34页
       ·酶解过程中酶蛋白分布研究第34-35页
       ·亚硫酸盐蔗渣浆酶解前后物料的变化第35-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纤维素酶的吸附与回收工艺的研究第40-58页
   ·材料和方法第40-43页
     ·原料和酶液第40页
     ·实验方法第40-42页
       ·酶水解方法第40页
       ·纤维素酶与蔗渣浆的吸附实验第40页
       ·酶解残渣结合酶脱附实验第40-41页
       ·纤维素酶回收利用方法第41页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41-42页
     ·分析方法第42-43页
       ·酶蛋白相对吸附率及脱附率计算方法第42页
       ·纤维素酶回收工艺水解得率计算方法第42-43页
       ·其它分析方法第43页
   ·结果与讨论第43-57页
     ·纤维素酶与新鲜蔗渣浆底物吸附特性的研究第43-48页
       ·酶蛋白与底物的吸附动力学第43-44页
       ·pH 对酶与底物吸附的影响及纤维素酶的 pH 稳定性第44-45页
       ·酶与底物的饱和吸附量第45-47页
       ·酶与底物等温吸附曲线第47-48页
     ·酶解渣脱附条件的优化第48-51页
       ·温度对酶解残渣结合酶脱附的影响第48页
       ·pH 对酶解残渣结合酶脱附的影响第48-49页
       ·盐浓度对酶解残渣结合酶脱附的影响第49-50页
       ·外源添加物对酶解残渣结合酶脱附的影响第50-51页
     ·纤维素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第51-57页
       ·吸附法回用酶解液中自由酶的水解第51-53页
       ·脱附法回用酶解残渣中结合酶的研究第53-54页
       ·带渣回用纤维素酶的研究第54-55页
       ·洗脱及β-葡萄糖苷酶用量对带渣回用的影响第55页
       ·吸附与连渣混合回用纤维素酶水解的研究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酶水解液发酵制备乳酸性能评价及工艺衡算第58-70页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原料和菌种第58页
     ·试剂和仪器第58-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培养基第59页
       ·摇瓶种子培养基培养第59页
       ·摇瓶发酵培养第59页
       ·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第59-60页
     ·分析方法第60页
       ·发酵液成分分析第60页
       ·糖酸转化率的计算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8页
     ·酶解液发酵产乳酸第60-61页
     ·浓缩酶解液发酵产乳酸第61-65页
     ·纤维素酶二轮回用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第65-67页
     ·纤维素酶回用及发酵产乳酸物料总衡算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结论第70-71页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度、CO2浓度变化对自然生物膜的影响
下一篇:生物覆盖对冰脆李人工林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