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BD的近地面空间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范围、意义 | 第8-12页 |
·CBD 近地面空间的定义 | 第8-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 第12-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北京 CBD 的近地面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16-34页 |
·乏味的北京财源国际中心的近地面空间 | 第16-18页 |
·财源国际中心建筑概况 | 第16页 |
·财源国际中心的近地面空间概况 | 第16-18页 |
·自私自利的北京 CBD | 第18-21页 |
·逐渐被破碎的北京 CBD 城市肌理 | 第21-23页 |
·低品质的北京 CBD 的近地面空间 | 第22-23页 |
·反传统的北京 CBD 近地面空间 | 第23-24页 |
·对 CBD 近地面空间的不断压榨 | 第24-26页 |
·功能的聚集和北京 CBD 近地面空间的矛盾 | 第24-25页 |
·居住等配套功能的弱化与挤出造成近地面空间的乏味 | 第25-26页 |
·CBD 中心性的降低 | 第26-28页 |
·CBD 近地面空间活力的撒丧失 | 第27-28页 |
·陷入困境的北京CBD近地面空间的交通 | 第28-29页 |
·破碎的北京 CBD 近地面空间的步行系统 | 第28-29页 |
·自行车系统的缺位 | 第29页 |
·精神压力巨大的北京 CBD | 第29-34页 |
·产生精神压力的因素 | 第29-31页 |
·单调的CBD的室外公共空间 | 第31-34页 |
第3章 CBD 近地面空间设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 第34-54页 |
·创造多样性的公共空间是CBD近地面空间的目的 | 第34页 |
·公众参与的规划设计 | 第34-36页 |
·CBD 多样复合空间与活力的关系 | 第36-38页 |
·新城市主义与CBD近地面空间多样性的关系: | 第36-37页 |
·避免 CBD 边界的衰落和空心化的趋势 | 第37页 |
·发展 CBD 的消费空间功能 | 第37-38页 |
·CBD 近地面空间的交通组织 | 第38-43页 |
·理想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38-40页 |
·步行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 第40-42页 |
·重视自行车系统在CBD的作用 | 第42-43页 |
·CBD 的尺度 | 第43页 |
·塑造健康宜居的CBD近地面空间 | 第43-48页 |
·宜居空间与舒适度的相互关系 | 第44-45页 |
·CBD 的绿化系统的作用 | 第45-46页 |
·多样性复合空间与活力的相互关系 | 第46-48页 |
·CBD 近地面空间的防灾 | 第48-54页 |
·灾害的来源 | 第48-49页 |
·CBD 主要受灾元素与影响 | 第49页 |
·避难场所严重不足 | 第49-50页 |
·高层建筑的“自防自救” | 第50页 |
·近地面空间的防灾设计 | 第50-52页 |
·增加公众参与的防灾规划设计 | 第52-54页 |
第4章 北京 CBD 近地面空间发展的导则和建议 | 第54-75页 |
·建设公众参与 CBD 规划设计的有效机制 | 第54页 |
·激发 CBD 近地面空间的文化活力的设计建议 | 第54-57页 |
·历史文化特色场所的保护与动态激活 | 第55页 |
·CBD 中新旧建筑的对话与呼应 | 第55-57页 |
·激发 CBD 近地面空间的经济活力的设计建议 | 第57-58页 |
·激发 CBD 近地面空间社会活力的设计建议 | 第58-59页 |
·CBD 地域文化特色的发扬和塑造 | 第59-61页 |
·CBD 近地面空间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 | 第61-62页 |
·CBD 近地面空间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 | 第62-66页 |
·步行系统设计导则 | 第62-63页 |
·北京 CBD 地面空间设计导则 | 第63-64页 |
·促进视觉联系和心理感觉的设计导则 | 第64-65页 |
·增加交流可能性的规划设计导则 | 第65-66页 |
·CBD 近地面空间活力塑造设计导则 | 第66-69页 |
·夜间照明设计建议 | 第69-70页 |
·北京 CBD 开放空间设计构想 | 第70-75页 |
·北京工人体育中心 | 第70-72页 |
·日坛公园及其东侧使馆区 | 第72页 |
·朝阳公园 | 第72-73页 |
·北京CBD附近开放空间总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