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论题来源和依据——城市水系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快速城市化中城市定位的核心作用凸显 | 第10页 |
·研究应用价值——充实城市水系规划的系统规划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论题解读及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城市定位 | 第12页 |
·华北平原城市 | 第12-13页 |
·水系规划 | 第13-14页 |
·遵化 | 第14页 |
·景观(建筑)规划 | 第14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 | 第16-26页 |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水系的认知 | 第16-17页 |
·城市经济学对于水系周边功能混合的研究 | 第17页 |
·景观建筑学对于水系周边城市景观塑造的探索 | 第17页 |
·景观生态学对于水系生态系统的研究 | 第17-18页 |
·城市规划学对水系周边发展的关注 | 第18-22页 |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研究拓展 | 第18-19页 |
·对不同形态的城市水系的研究与实践 | 第19-22页 |
·国内外水系规划和滨河生态环境整治案例 | 第22-26页 |
·滨河生态环境整治案例——上海苏州河 | 第22页 |
·提升土地价值案例——成都府南河 | 第22-23页 |
·与公共设施结合案例——新加坡河 | 第23-24页 |
·历史河道修复案例——首尔清溪川 | 第24页 |
·与开敞空间结合案例——圣安东尼奥河 | 第24-25页 |
·与土地开发互动案例——芝加哥河 | 第25-26页 |
第3章 华北平原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研究和归纳 | 第26-37页 |
·水利和园林部门主导的环城水系,突出水利工程和水道景观 | 第26-29页 |
·注重突出城市历史和本地文化内涵 | 第29-32页 |
·缺乏对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关联研究 | 第32页 |
·水生态支撑是华北平原水系规划的瓶颈 | 第32-37页 |
·华北平原城市水资源状况 | 第33-34页 |
·华北平原水系规划的限制要素 | 第34-35页 |
·华北平原城市水系规划约束条件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定位调整的华北平原城市水系规划实证研究——以遵化市水系景观规划为例 | 第37-58页 |
·遵化市整体背景分析 | 第37-41页 |
·项目背景 | 第37-38页 |
·区位条件 | 第38页 |
·自然景观资源 | 第38-39页 |
·人文景观资源 | 第39-40页 |
·资源优势与问题 | 第40-41页 |
·遵化市水系分析 | 第41-46页 |
·城市水系格局 | 第41-44页 |
·水环境现状 | 第44-45页 |
·防洪现状 | 第45-46页 |
·水系与城市发展演变关系 | 第46-50页 |
·水与城市选址 | 第46-48页 |
·水与城市空间形态 | 第48-49页 |
·水与城市文化 | 第49-50页 |
·水系现存问题 | 第50-57页 |
·问题一:水系整体与城市结构分离 | 第50-53页 |
·问题二:水岸景观与公共设施脱节 | 第53-55页 |
·问题三:水岸治理重工程而轻使用 | 第55-56页 |
·问题四:城市文化载体缺失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城市定位调整下的遵化水系景观规划对策 | 第58-92页 |
·规划重点内容 | 第58-59页 |
·区域定位——关注水系规划提出的关键因素 | 第58页 |
·水生态支撑——关注城市水资源、水平衡、水生态 | 第58页 |
·城市结构——关注水系与城市结构的关系 | 第58-59页 |
·水文化与人——关注城市中人与水的关系 | 第59页 |
·城市定位面临调整 | 第59-63页 |
·区域新格局 | 第59-60页 |
·区域职能 | 第60页 |
·自身诉求 | 第60-62页 |
·城市总体定位 | 第62-63页 |
·水生态支撑 | 第63-73页 |
·水生态分析原则 | 第63-64页 |
·水生态支撑内容 | 第64-73页 |
·城市结构--优化结构、拓展网络 | 第73-81页 |
·水系与相关规划分析 | 第73-75页 |
·城市结构梳理 | 第75页 |
·水与城市功能结构 | 第75-77页 |
·水系开发利用模式 | 第77-78页 |
·水系空间结构意向 | 第78-80页 |
·水系景观结构 | 第80-81页 |
·水文化与人 | 第81-92页 |
·绿化系统 | 第82-83页 |
·慢行系统 | 第83-84页 |
·水系周边高度引导 | 第84-85页 |
·滨水界面引导 | 第85-87页 |
·岸线功能分类引导 | 第87-88页 |
·文化建设与旅游组织 | 第88-92页 |
第6章 遵化水系规划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 第92-117页 |
·“承转枢纽”——在规划体系中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 | 第92-94页 |
·规划统筹——由规划部门牵头水系规划,落实和深化总规 | 第92页 |
·规划协调——整合各层次规划内容,梳理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 | 第92-93页 |
·规划控制——衔接和引导周边地区功能,控制和调校实际工程 | 第93-94页 |
·“沟通平台”——全过程、全方位规划;可操作性和管理便捷性 | 第94-102页 |
·图示化语言——让规划“易读、易懂、易用” | 第94-99页 |
·制度化组织——关口前移,制度化会议调和各方需求和意见 | 第99-100页 |
·公众参与——沟通政府和公众 | 第100-102页 |
·“推演沙盘”——把握流程与具体工程反复推演,控制关键节点 | 第102-117页 |
·串联不同尺度的生态空间 | 第102-104页 |
·城市发展方向的动力牵引,新区域定位下引导新重点空间 | 第104-107页 |
·提升土地价值的新兴轴线,调整水系周边功能,织补城市空间 | 第107-109页 |
·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走廊,彰显城市精神 | 第109-113页 |
·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的活力纽带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附录 图件目录 | 第122-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