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绪论 | 第13-24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利用 InSAR 技术监测火山区地表形变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区热异常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监测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地表形变监测现状 | 第19-21页 |
| ·深部岩浆系统探测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2 InSAR 误差源分析与多干涉图 InSAR 技术 | 第24-48页 |
| ·InSAR 成像的几何模型 | 第24-27页 |
| ·InSAR 提取地表形变的误差源与削弱措施 | 第27-36页 |
| ·大气相位延迟 | 第28-30页 |
| ·轨道误差 | 第30-31页 |
| ·外部 DEM 误差 | 第31-33页 |
| ·时间失相干 | 第33页 |
| ·空间失相干 | 第33-34页 |
| ·其他噪声 | 第34-36页 |
| ·热噪声失相干 | 第35页 |
| ·InSAR 配准误差 | 第35-36页 |
| ·多干涉图 InSAR 技术 | 第36-46页 |
| ·干涉图堆叠技术 | 第36页 |
| ·PSInSAR 技术 | 第36-39页 |
| ·SBAS 技术 | 第39-46页 |
| ·SBAS 技术的原理 | 第39-41页 |
| ·SBAS 技术腾冲火山区的应用 | 第41-46页 |
| ·组合 PS、DS 的 InSAR 技术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3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背景与长白山天池火山的近期活动特征 | 第48-65页 |
|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背景 | 第48-58页 |
|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 第48-51页 |
|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 第51-58页 |
| ·我国东北地区一等水准资料情况 | 第52-53页 |
| ·水准资料处理方法 | 第53-54页 |
| ·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垂直形变速率场特征分析 | 第54-58页 |
| ·垂直形变速率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58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近期异常与活动性 | 第58-64页 |
| ·地震活动性异常 | 第59-61页 |
| ·地表形变异常 | 第61-62页 |
| ·流体地球化学异常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4 利用 PSInSAR 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表形变 | 第65-77页 |
| ·SAR 影像介绍 | 第65-66页 |
| ·PSInSAR 数据处理与结果 | 第66-68页 |
| ·PSInSAR 数据处理软件简介 | 第66-67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地表形变时间序列 | 第67-68页 |
| ·PSInSAR、水准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8-72页 |
| ·基于 PSInSAR 形变场的岩浆房参数反演 | 第72-74页 |
| ·Mogi 点源模型简介 | 第73-74页 |
| ·基于 Mogi 模型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房参数反演 | 第74页 |
| ·讨论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5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 | 第77-92页 |
| ·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原理 | 第77-78页 |
|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活动的可行性 | 第78页 |
|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火山活动性监测的可用数据源 | 第78-79页 |
|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活动性的技术手段的建立 | 第79-83页 |
| ·基于 TM/ETM 卫星影像的覃志豪单窗算法 | 第79-81页 |
| ·基于 ADE 的温度/比辐射率分离算法(ASTER) | 第81-83页 |
| ·两种算法的精度与可靠性分析 | 第83页 |
|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活动性 | 第83-91页 |
| ·遥感数据处理 | 第83-85页 |
| ·热红外遥感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85-90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地表温度场分布特征 | 第85-86页 |
|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火山活动热异常引起的温度提取与分析 | 第86-90页 |
| ·讨论 | 第90-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6 长白山天池火山 2002‐2006 年岩浆扰动机理探讨 | 第92-99页 |
| ·汪清 m_b7.2 深震触发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异常扰动? | 第92-93页 |
|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活动加剧? | 第93-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7 基于 InSAR 技术研究火山喷发前岩浆存储与运移过程 | 第99-112页 |
| ·Kizimen 火山构造背景与喷发历史简介 | 第99-101页 |
| ·Kizimen 火山 2010 年喷发前 InSAR 形变场分析 | 第101-102页 |
| ·InSAR 形变场模拟与岩浆源参数反演 | 第102-107页 |
| ·Kizimen 火山 2010 年喷发事件的岩浆动力机制探讨 | 第107-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8 结论 | 第112-117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2-11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2-133页 |
| 在学期间参加与论文有关的科研项目 | 第133-134页 |
| 附录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