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大数据的知识挖掘与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问题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体系 | 第18-20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22-42页 |
·大数据 | 第22-23页 |
·知识挖掘 | 第23-26页 |
·维基百科知识挖掘 | 第23-26页 |
·其它领域知识挖掘 | 第26页 |
·语义技术 | 第26-32页 |
·本体构建 | 第27-30页 |
·语义相关度计算 | 第30-31页 |
·实体消歧 | 第31-32页 |
·知识质量 | 第32-35页 |
·复杂网络 | 第35-39页 |
·知识网络 | 第36-38页 |
·社会网络 | 第38-39页 |
·实体分类 | 第39-40页 |
·其它研究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维基百科群体协作环境 | 第42-49页 |
·词条的协同编辑 | 第43-44页 |
·词条质量等级划分方法 | 第44-47页 |
·高质量词条评选规则 | 第47-48页 |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群体协作行为对知识质量的影响 | 第49-59页 |
·用户讨论页 | 第49-50页 |
·编辑者属性 | 第50页 |
·实验分析 | 第50-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维基百科知识质量管理方法 | 第59-77页 |
·分类属性的选取 | 第60-69页 |
·属性的选择 | 第60-63页 |
·维基百科数据库简介 | 第63页 |
·相关数据表说明 | 第63-69页 |
·词条质量检测方法 | 第69-71页 |
·词条类别的判定 | 第69-70页 |
·词条质量等级的判定 | 第70-71页 |
·实验设置 | 第71-75页 |
·样本数据集 | 第71页 |
·实验过程 | 第71-73页 |
·结果评估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维基百科领域知识挖掘方法 | 第77-96页 |
·方法概述 | 第77-78页 |
·数据集 | 第78-82页 |
·原始数据 | 第79-81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81-82页 |
·知识抽取 | 第82-89页 |
·有意义分类 | 第82-83页 |
·分类与词条的权值 | 第83-84页 |
·本体的自动构建 | 第84-89页 |
·实验评估 | 第89-92页 |
·语义关系的验证 | 第89-90页 |
·本体概念的验证 | 第90-92页 |
·领域本体在O-RGPS与S2R2中的应用 | 第92-95页 |
·领域本体在O-RGPS领域建模中的应用 | 第92-94页 |
·领域本体在S2R2系统中的应用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96-98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