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钙钛矿型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介孔复合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溶胶-凝胶法及硬模板法 | 第17-20页 |
| ·锰酸盐的离子掺杂研究 | 第20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及结构性能测试方法 | 第22-32页 |
| ·引言 | 第22-23页 |
|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 ·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23页 |
|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 ·制备过程 | 第24-29页 |
| ·硬模板剂的制备 | 第24-26页 |
| ·催化剂样品的制备 | 第26-29页 |
| ·样品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 第29-32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9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9页 |
|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29-30页 |
|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30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0-31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1页 |
|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31页 |
| ·样品的活性评价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32-43页 |
| ·硬模板剂的选择 | 第32-34页 |
| ·溶胶-凝胶工艺的确定 | 第34-35页 |
| ·模板浸渍工艺的选择 | 第35-36页 |
| ·热处理制度的确定 | 第36-39页 |
| ·模板剂的去除 | 第39-41页 |
| ·模板剂用量的确定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La_(1-x)Sr_xMn_(1-y)Cu_yO_(3+σ)系催化剂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43-60页 |
| ·不同硬模板剂对La_(0.8)Sr_(0.2)MnO_(3+σ)样品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硬模板用量对La_(0.8)Sr_(0.2)MnO_(3+σ)样品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4-46页 |
| ·La_(1-x)Sr_xMnO_(3+σ)系列样品的XRD表征 | 第46-48页 |
| ·La_(1-x)Sr_xMnO_(3+σ)系列样品的微观形貌 | 第48-50页 |
| ·La_(1-x)Sr_xMnO_(3+σ)系列样品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 ·La_(0.8)Sr_(0.2)Mn_(1-y)Cu_yO_(3+σ)系列样品的物相及微观结构影响 | 第52-54页 |
| ·样品的物理吸附分析 | 第54-60页 |
| 第五章 样品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0-68页 |
| ·La_(1-x)Sr_xMnO_(3+σ)/zSBA-15的全谱图 | 第60-62页 |
| ·Mn的化学状态分析 | 第62-64页 |
| ·O的化学状态分析 | 第64-68页 |
| 第六章 样品的催化性能分析 | 第68-72页 |
| ·催化剂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 ·催化装置 | 第68-69页 |
| ·催化剂评价方法 | 第69页 |
| ·催化剂性能分析 | 第69-7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