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杨论文

杨树FLC基因的研究—杨树FLC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小黑杨PnFLC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16页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鉴定方面的应用第9页
   ·植物开花诱导概述第9-12页
     ·光周期途径(Photoperiod pathway)第10页
     ·自主途径(Autonomous pathway)第10页
     ·春化途径(Vernalization)第10-11页
     ·赤霉素途径(Gibberellins,GA)第11页
     ·开花途径整合第11-12页
   ·MADS-box概述第12页
     ·MADS-box的起源和进化第12页
     ·植物MADS-box的基因结构第12页
   ·杨树花特点及其花发育基因调控第12-13页
     ·杨树花的特点第12-13页
     ·杨树花诱导基因工程第13页
   ·RNAi技术第13-14页
   ·Gateway技术在构建RNAi载体方面的应用第14页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2 杨树基因组中FLC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6-22页
   ·材料第16页
   ·方法第16-17页
     ·杨树PtrFLCs基因的鉴定和染色体定位第16页
     ·蛋白质序列组中保守模体(motif)的识别第16页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和差异表达分析第16-17页
   ·结果第17-21页
     ·杨树PtrFLCs基因家族的鉴定第17页
     ·杨树PtrFLCs基因的结构分析第17-19页
     ·PtrFLCs蛋白的理化性质第19页
     ·染色体定位第19-20页
     ·杨树组织中PtrFLCs基因表达分析第20-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小黑杨FLC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第22-28页
   ·小黑杨FLC基因的克隆第22-25页
     ·材料第22页
     ·克隆载体和菌株第22页
     ·培养基第22页
     ·试剂和药品第22页
     ·实验方法第22-24页
     ·结果第24-25页
   ·PnFLC1基因在小黑杨各组织中的表达分析第25-27页
     ·材料及生长环境第25页
     ·试剂第25页
     ·实验方法第25-26页
     ·结果和分析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4 拟南芥突变体flc的鉴定第28-31页
   ·材料第28页
   ·试剂和药品第28页
   ·方法第28-29页
     ·引物设计及PCR体系第28页
     ·主要试剂配制及DNA提取第28-29页
   ·结果及分析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5 PnFLC1在E.coli中的表达、纯化与抗体制备第31-36页
   ·实验材料第31页
     ·菌株和质粒第31页
     ·酶类及主要试剂第31页
   ·实验方法第31-33页
     ·PnFLC1基因的PCR扩增第31页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双酶切连接第31-32页
     ·pET52b-PnFLC1转化宿主菌及鉴定第32页
     ·PnFLC1基因在E.coli BL21中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第32-33页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抗体的检测第33页
   ·结果第33-35页
     ·pET52b-PnFLC1重组质粒的获得第33-34页
     ·pET52b-PnFLC1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34-35页
     ·PnFLC1的特异抗体的检测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6 PnFLC1植物过表达载体和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6-42页
   ·PnFLC1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第36-37页
     ·试剂和酶类第36页
     ·质粒和菌种第36页
     ·实验步骤第36-37页
   ·RNAi表达载体构建第37-39页
     ·试剂和载体第37页
     ·实验步骤第37-39页
   ·结果第39-41页
     ·pROKⅡ-PnFLC1重组质粒的获得第39页
     ·转化pROKⅡ-PnFLC1质粒的农杆菌单克隆的检测第39-40页
     ·TOPO-FR重组质粒的获得第40页
     ·LR反应后单克隆检测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附录第49-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杨树D1亚类周期蛋白基因Poptr;CYCD1;5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