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目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6页 |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选题的来源 | 第17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8-24页 |
| ·国外走滑变形带、断层与褶皱关系、油气藏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 ·国内郯卢断裂的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 ·断陷盆地油气藏机理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伊通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 第26-36页 |
| §2.1 勘探概况 | 第26-28页 |
| ·伊通盆地勘探程度较低 | 第26页 |
| ·勘探历程简介 | 第26-28页 |
| §2.2 地质特征简介 | 第28-36页 |
| ·地层特征 | 第28-29页 |
| ·构造特征简介 | 第29-30页 |
| ·盆地烃源岩特征 | 第30-31页 |
| ·伊通盆地沉积特征 | 第31-33页 |
| ·伊通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盆地西北缘构造样式及成因 | 第36-47页 |
| §3.1 西北缘边界断裂性质及成因 | 第36-40页 |
| ·前人对西北缘边界断裂的认识 | 第36-38页 |
| ·最新三维资料及钻探成果证实西北缘存在逆冲断层 | 第38-40页 |
| §3.2 西北缘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 第40-47页 |
| ·西北缘不同区段的构造样式 | 第40-45页 |
| ·“U”型断块是走滑作用段滞留体 | 第45-46页 |
| ·复杂构造带内幕发育的小型鼻状构造是泥拱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构造作用对沉积储层的影响 | 第47-57页 |
| §4.1 伊通盆地西北缘沉积储层特征简介 | 第47-50页 |
| ·沉积特征 | 第47页 |
| ·储层特征 | 第47-50页 |
| §4.2 扇体的展布特征及受控因素 | 第50-53页 |
| ·古地貌控砂规律明显 | 第50-52页 |
| ·扇体形态与成因 | 第52-53页 |
| ·西北缘存在沟道间相,存在储层不发育区 | 第53页 |
| §4.3 挤压作用降低储层物性 | 第53-55页 |
| §4.4 特殊的构造背景,形成储层的特殊性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西北缘构造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 第57-62页 |
| §5.1 西北缘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 第57-58页 |
| ·区域成藏条件 | 第57-58页 |
| ·隆升挤压作用形成特殊的成藏模式 | 第58页 |
| §5.2 西北缘成藏控制因素探讨 | 第58-62页 |
| ·隆升挤压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 第58-60页 |
| ·应力释放带保存条件不好 | 第60-61页 |
| ·挤压与生烃作用使目的层具有超压性质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有利条区带分析 | 第62-66页 |
| §6.1 西北缘复杂构造带勘探潜力分析 | 第62-63页 |
| §6.2 西北缘复杂构造带有利区带优选 | 第63-66页 |
| ·最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 第63-65页 |
| ·较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