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6-24页 |
·对亚洲夏季风和青藏高原作用早期的认识 | 第16-17页 |
·青藏高原动力强迫对季风的影响 | 第17-19页 |
·大地形对气流的阻碍作用 | 第17-18页 |
·喜马拉雅山的隔断作用 | 第18-19页 |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对季风的影响 | 第19-23页 |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的计算 | 第19-21页 |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数值试验 | 第21-23页 |
·地形的动力、热力强迫综合效应 | 第23-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7-41页 |
·资料 | 第27-28页 |
·模式 | 第28-30页 |
·基本理论 | 第30-41页 |
·热力适应 | 第30-34页 |
·WISHE理论 | 第34-41页 |
第三章 多模式AMIP试验对南亚夏季风气候态的模拟评估 | 第41-57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模式介绍 | 第42-43页 |
·多模式集合对南亚夏季风模拟评估 | 第43-54页 |
·观测的季风降水 | 第43-44页 |
·多模式模拟的南亚夏季风降水特征 | 第44-48页 |
·多模式模拟的南亚夏季风环流特征 | 第48-51页 |
·多模式模拟的南亚高压和对流层温度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四章 青藏-伊朗高原夏季动力、热力作用对南亚季风影响的数值实验 | 第57-83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8-62页 |
·海陆热力对比对南亚季风的影响 | 第62-68页 |
·青藏-伊朗高原动力强迫对南亚季风的影响 | 第68-73页 |
·青藏-伊朗高原热力强迫对南亚季风的影响 | 第73-79页 |
·南亚夏季风的结构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斜坡以及平台加热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 第83-105页 |
·引言 | 第83页 |
·南亚夏季风地区大气热源的分布特征 | 第83-86页 |
·青藏高原斜坡、平台以及印度北部平原热力作用的敏感性试验 | 第86-93页 |
·试验设计 | 第86-87页 |
·三个区域热力强迫对南亚夏季风的影响 | 第87-93页 |
·青藏高原斜坡加热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 第93-102页 |
·环流对加热的响应 | 第94-97页 |
·试验设计 | 第97页 |
·喜马拉雅山地形影响南亚夏季风的敏感性试验 | 第97-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南亚夏季副热带非绝热加热影响对流层增暖的物理机制 | 第105-137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南亚夏季副热带的热力学平衡方程 | 第106-114页 |
·两套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 第106-108页 |
·大气热力学平衡诊断 | 第108-114页 |
·南亚夏季副热带的热成风平衡 | 第114-118页 |
·观测中的环流场与非绝热加热 | 第114-116页 |
·高原西侧的热成风平衡 | 第116-118页 |
·潜热加热影响高原西侧增暖的物理机制 | 第118-128页 |
·南北方向暖中心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第118-119页 |
·东西方向非绝热加热对暖中心的影响 | 第119-123页 |
·温度场对加热响应的次级环流 | 第123-128页 |
·副热带潜热加热导致高原西侧增暖的数值实验 | 第128-135页 |
·试验设计 | 第128-129页 |
·控制实验的结果 | 第129-130页 |
·固定热源强迫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130-132页 |
·热源强迫为准60天振荡的试验 | 第132-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 第137-143页 |
·全文总结 | 第137-140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0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发表文章汇总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