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冬虫夏草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冬虫夏草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冬虫夏草资源分布 | 第12页 |
·冬虫夏草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冬虫夏草寄主特征与研究 | 第13-15页 |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15-17页 |
·冬虫夏草菌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食用菌子实体发育的研究 | 第19-24页 |
·环境因子对食用菌子实体分化发育的影响 | 第19-21页 |
·有益微生物的影响 | 第21页 |
·食用菌发育过程的酶学研究 | 第21-22页 |
·子实体分化发育相关基因研究 | 第22页 |
·冬虫夏草人工培育及冬虫夏草菌子实体人工培育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EST 技术及其应用 | 第24-27页 |
·EST 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 第24-25页 |
·EST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 | 第25-26页 |
·EST 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9-45页 |
·材料 | 第29-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药品 | 第29-3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页 |
·数据分析用到的数据库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及培养 | 第32-33页 |
·冬虫夏草菌子实体的培养 | 第33页 |
·冬虫夏草菌子实体总 RNA 及 mRNA 的提取分离 | 第33-36页 |
·总 R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总 RNA 的检测 | 第34-35页 |
·mRNA 的分离 | 第35-36页 |
·PUC19 载体的改造 | 第36页 |
·cDNA 文库构建 | 第36-41页 |
·cDNA 第一链合成 | 第36页 |
·LD PCR | 第36-37页 |
·蛋白酶 K 消化 | 第37-38页 |
·Sfi I 消化 | 第38页 |
·酶切 cDNA 纯化 | 第38页 |
·cDNA 与 PUC19 载体连接 | 第38-39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39页 |
·克隆鉴定 | 第39-40页 |
·cDNA 文库的扩增 | 第40页 |
·培养 | 第40-41页 |
·模板制备 | 第41页 |
·测序 | 第41页 |
·EST 数据深度分析 | 第41-42页 |
·EST 序列前处理与拼接 | 第41页 |
·基因注释 | 第41页 |
·ORF 与蛋白功能预测分析 | 第41-42页 |
·Gene Ontology(GO) 分析 | 第42页 |
·代谢通路(pathway) 分析 | 第42页 |
·未知基因的分析 | 第42-43页 |
·VeA 基因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RNA 提取 | 第43页 |
·扩增 VeA 基因 cDNA 全长(RACE 法) | 第43页 |
·引物设计 | 第43页 |
·扩增及检测 | 第43-44页 |
·总基因组中 VeA 基因的克隆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70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45页 |
·子实体的人工培养 | 第45-46页 |
·RNA 的检测 | 第46-48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 | 第46页 |
·电泳法检测 RNA | 第46-47页 |
·核酸分析仪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载体改造结果 | 第48-49页 |
·cDNA 合成检测 | 第49页 |
·计算菌落数及重组率 | 第49-50页 |
·文库检测 | 第50页 |
·EST 样本评价 | 第50-51页 |
·EST 序列前处理与拼接 | 第51-52页 |
·基因注释 | 第52-55页 |
·开放阅读框(ORF)和蛋白质功能的预测 | 第55-57页 |
·Gene Ontology(GO) 分析 | 第57-60页 |
·代谢通路(pathway) 分析 | 第60-64页 |
·子实体发育起始前后基因对比 | 第64-66页 |
·未知基因的预测分析 | 第66-68页 |
·VeA 基因扩增结果 | 第68-70页 |
·VeA 基因 cDNA 末端的扩增 | 第68-69页 |
·总基因组中 VeA 基因的克隆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2页 |
·子实体发育启动前后氧自由基清除酶类含量与药用价值的关系 | 第70页 |
·二元组氨酸激酶 Le.Nikl | 第70页 |
·HSP70 基因与真菌子实体发育的关系 | 第70页 |
·VeA 基因功能 | 第70-71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局限性 | 第71-72页 |
5.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一: pUC 19 sfi sequence | 第82-83页 |
附录二:1 号文库 ORF | 第83-89页 |
附录三:2 号文库 ORF | 第89-93页 |
附录四 KGGE 分析部分结果 | 第93-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