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才识”论研究--以叶燮、袁枚、章学诚为中心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8-1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源起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一、 关于“才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叶燮、袁枚、章学诚“才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清代“才识”论概述 | 第12-24页 |
第一节 “才识”论的溯源与发展 | 第12-16页 |
第二节 清代“才识”论的基本形态 | 第16-24页 |
一、 叶燮“才、胆、识、力”说 | 第16-19页 |
二、 袁枚“才、学、识”说 | 第19-21页 |
三、 章学诚“德、学、才、识”说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清代“才识”论的异同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清代“才识”论各重要学说的相同点 | 第24-27页 |
一、 重“才” | 第24-26页 |
二、 尚“识”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清代“才识”论各重要学说的不同点 | 第27-32页 |
一、 对文学创作主体“识”之论有不同的阐述 | 第27-30页 |
二、 对文学创作主体素养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清代“才识”论盛行的原因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学术背景的共同熏陶——现实原因 | 第32-35页 |
一、 经世致用思潮的作用 | 第32-33页 |
二、 清代乾嘉时期朴学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 清代性灵派文艺观的熏染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传统理念的深刻引领——历史原因 | 第35-38页 |
一、 魏晋以降对文学创作主体论的重视 | 第35-36页 |
二、 文学创作过程的一个重要命题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清代“才识”论的影响 | 第38-49页 |
第一节 清代“才识”论的个性价值 | 第38-43页 |
一、 叶燮“才、胆、识、力”说的价值 | 第38-39页 |
二、 袁枚“才、学、识”说的价值 | 第39-41页 |
三、 章学诚“德、学、才、识”论的价值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清代“才识”论的共性影响 | 第43-49页 |
一、 对五四时期文学观点的重要指导 | 第43-46页 |
二、 对现今当代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 第46-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