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彩叶树种景观评价与配置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1、综述 | 第10-18页 |
|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 ·彩叶树种 | 第10页 |
| ·植物景观 | 第10页 |
| ·景观评价 | 第10页 |
| ·园林植物配置 | 第10-11页 |
| ·彩叶树种呈色生理机制 | 第11页 |
| ·彩叶树种运用的文化内涵 | 第11页 |
| ·名人文化 | 第11页 |
| ·宗教哲学文化 | 第11页 |
| ·民俗文化 | 第11页 |
| ·彩叶树种分类 | 第11-12页 |
| ·春色叶树种 | 第12页 |
| ·秋色叶树种 | 第12页 |
| ·常色叶树种 | 第12页 |
| ·彩叶树种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带状种植或块状种植 | 第12页 |
| ·孤植 | 第12页 |
| ·丛植 | 第12-13页 |
| ·群植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 ·彩叶树种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 第14-16页 |
|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 ·成都市彩叶树种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2、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 ·成都市温江区自然概况 | 第18-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候和水文 | 第18页 |
| ·土壤概况 | 第18页 |
| ·植物资源 | 第18-19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应用 | 第19-21页 |
| 3、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资源调查 | 第21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季相变化 | 第21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的主要配置模式 | 第21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景观质量评价 | 第21页 |
| ·彩叶树种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的探讨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实地调查法 | 第21-22页 |
| ·AHP层次分析法 | 第22-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 4、结果分析 | 第30-47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资源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生活型分析 | 第30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科属种分类 | 第30页 |
| ·温江区彩叶树种叶色类型 | 第30-31页 |
| ·目标树种确定 | 第31-36页 |
| ·目标彩叶树种景观特性的分析 | 第36-39页 |
| ·基于AHP法的温江区彩叶树种景观评价 | 第39-43页 |
| ·各评价因子权重值的确定及检验 | 第39-41页 |
| ·评价结果 | 第41-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温江区主要彩叶树种的配置模式 | 第43-47页 |
| ·“乔木+灌木+地被”模式 | 第43-44页 |
| ·“乔木+灌木”模式 | 第44页 |
| ·“灌木+地被”模式 | 第44-45页 |
| ·“乔木+地被”模式 | 第45页 |
| ·季相搭配与色彩表现 | 第45-47页 |
| 5、结论与讨论 | 第47-51页 |
| ·结论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51页 |
| 6、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表 | 第55-58页 |
| 附图 | 第58-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