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20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 第20-2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三、思路框架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耶稣会的创立和发展 | 第22-36页 |
第一节 虔诚与世俗的交织-耶稣会创立的时代背景考察 | 第22-25页 |
一、无处不在的宗教情结 | 第22-23页 |
二、盛行的世俗文化 | 第23-24页 |
三、宗教的世俗化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 | 第25-28页 |
一、从骑士到教徒 | 第25-26页 |
二、求学阶段 | 第26-27页 |
三、耶稣会的成立和发展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耶稣会的特点 | 第28-36页 |
一、保守与开放并列 | 第28-30页 |
二、集权与民主共存 | 第30-32页 |
三、耶稣会性质及成立目的再考察 | 第32-36页 |
第二章 耶稣会教育的发展 | 第36-53页 |
第一节 耶稣会学校传统追溯 | 第36-39页 |
一、巴黎大学 | 第36-37页 |
二、尼德兰地区的人文主义学校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前期准备阶段 | 第39-41页 |
一、教学经验的积累 | 第39页 |
二、学院功能的增多 | 第39-40页 |
三、初步开展教育活动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初步发展阶段 | 第41-46页 |
一、耶稣会在各地的办学情况 | 第41-43页 |
二、初步发展阶段特点分析 | 第43-46页 |
第四节 步入正轨和遭到解散 | 第46-53页 |
一、贵族寄宿制学校模式的建立 | 第46-47页 |
二、《教学大全》的颁布 | 第47-49页 |
三、解散之前耶稣会学校的发展 | 第49-50页 |
四、耶稣会学校遭解散 | 第50-53页 |
第三章 耶稣会学校教育 | 第53-66页 |
第一节 学校的组织管理 | 第53-56页 |
第二节 教育内容 | 第56-61页 |
一、初级部的教学内容 | 第56-57页 |
二、哲学部和神学部的教学内容 | 第57-58页 |
三、关于耶稣会人文主义学科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论述 | 第58-60页 |
四、耶稣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教学方法 | 第61-66页 |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 第61-64页 |
二、教学方法评价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耶稣会教育评价和影响 | 第66-79页 |
第一节 对耶稣会教育的评价 | 第66-72页 |
一、耶稣会教育成功之处原因分析 | 第66-69页 |
二、耶稣会教育失败之处原因分析 | 第69-72页 |
第二节 耶稣会教育的影响 | 第72-79页 |
一、对耶稣会本身的影响 | 第72-73页 |
二、对基督教会的影响 | 第73-75页 |
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 第75-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