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稻对土壤铜和砷的吸收与转移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1-18页
   ·铜对水稻的污染效应研究第11-14页
     ·土壤铜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第11-12页
     ·铜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12-13页
     ·铜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累积与迁移规律研究第13-14页
   ·砷对水稻的污染效应研究第14-16页
     ·土壤砷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第14-15页
     ·砷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15页
     ·砷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累积迁移规律研究第15-16页
   ·铜和砷对水稻的交互效应研究第16页
   ·基于铜、砷植物效应的土壤临界值研究第16-17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大田样品采集第18页
   ·水稻样品第18-19页
     ·稻样处理第18页
     ·稻样各部位铜含量的测定第18页
     ·水稻各部位砷含量分析第18-19页
   ·土壤样品第19-21页
     ·土样处理第19页
     ·土壤中铜的测定第19页
     ·土样砷的测定第19-20页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20-2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1-37页
   ·采样区土壤基本状况第21-26页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21-22页
     ·土壤中的铜和砷第22-25页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土壤铜、砷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第25-26页
   ·水稻体中的铜和砷第26-28页
     ·铜和砷在水稻体内的分布第26-28页
     ·水稻体内各部位铜和砷的相关性分析第28页
   ·土壤理化性质及铜、砷状况对水稻各部位铜、砷含量的影响第28-30页
     ·土壤理化性质与水稻各个部位的铜、砷第28-29页
     ·土壤铜、砷及其有效性对水稻各部位铜、砷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水稻体对铜、砷的富集系数与转移系数第30-37页
     ·水稻各部位对土壤铜和砷的富集系数第30-34页
     ·铜和砷在水稻各部位间的转移系数第34-37页
4. 结论第37-38页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州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一篇:凤眼莲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吸收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