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朝慈善活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略 | 第11-17页 |
一、国内对中国慈善活动的研究 | 第11-15页 |
二、国外对中国慈善活动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辽、金慈善活动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第四节 基本概念与本文主旨 | 第18-20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一) 辽、金朝的时期界定 | 第18页 |
(二) 慈善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本文主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辽朝的慈善活动 | 第20-34页 |
第一节 辽朝的慈善思想 | 第20-22页 |
一、佛教在辽朝的独尊地位 | 第20-21页 |
二、佛教的慈悲思想对辽朝慈善活动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辽朝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一、赈饥救荒 | 第23-24页 |
二、济贫恤穷 | 第24-25页 |
三、公益事业 | 第25-26页 |
四、其他慈善 | 第26页 |
第三节 辽朝慈善活动的主要类型 | 第26-31页 |
一、对特定人群的慈善 | 第26-27页 |
二、宗教慈善 | 第27-31页 |
(一) 僧人慈善 | 第27-28页 |
(二) 大众对佛教的供养性慈善 | 第28-31页 |
第四节 辽朝典型慈善人物及事件 | 第31-34页 |
一、修桥铺路——妇女慈善的典型 | 第31-32页 |
二、营建义冢——僧人慈善的典型 | 第32页 |
三、乐善好施——仕宦慈善的典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金朝的慈善活动 | 第34-50页 |
第一节 金朝的慈善思想 | 第34-37页 |
一、儒家的仁爱思想 | 第34-35页 |
二、佛教的慈悲思想 | 第35-36页 |
三、道教的劝善思想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金朝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 | 第37-43页 |
一、赈灾救荒 | 第37-39页 |
(一) 赈济饥荒 | 第37-38页 |
(二) 拯救疫民 | 第38-39页 |
(三) 救济流民 | 第39页 |
二、济贫恤穷 | 第39-41页 |
(一) 仕宦阶层 | 第39-40页 |
(二) 乡绅富民 | 第40页 |
(三) 医生 | 第40-41页 |
(四) 妇女群体 | 第41页 |
三、公益事业 | 第41-43页 |
(一) 公共设施 | 第41-42页 |
(二) 助学 | 第42-43页 |
四、其他慈善 | 第43页 |
第三节 金朝慈善活动的主要类型 | 第43-47页 |
一、宗亲慈善 | 第43-45页 |
(一) 济贫 | 第44页 |
(二) 恤孤 | 第44-45页 |
二、师友慈善 | 第45页 |
三、邻里慈善 | 第45-46页 |
四、宗教慈善 | 第46-47页 |
(一) 僧人慈善 | 第46页 |
(二) 道士慈善 | 第46-47页 |
第四节 金朝典型慈善人物及事件 | 第47-50页 |
一、仕宦慈善的典型 | 第47页 |
二、僧道慈善的典型 | 第47-48页 |
三、平民慈善的典型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