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的“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庄子》中“丑”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选题思路与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思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 《庄子》中“丑”意象产生的根源 | 第14-19页 |
·《庄子》中“丑”产生的思想根源 | 第14-16页 |
·“美丑兼审”——民族审美习惯 | 第14-15页 |
·倡“道”——对老子的继承 | 第15-16页 |
·排“儒”——反对孔子的“文质彬彬” | 第16页 |
·“丑”意象源于庄子对人世的悲愤体验 | 第16-17页 |
·“丑”意象产生与庄子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胆识 | 第17-19页 |
2 《庄子》中“丑”的表现 | 第19-31页 |
·“丑”显示宇宙生命力 | 第19-26页 |
·无用之用——“散木”形象 | 第19-22页 |
·齐物自然——“丑物”形象 | 第22-23页 |
·逍遥生死——“骷髅”形象 | 第23-26页 |
·“丑”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 第26-31页 |
3 《庄子》中“丑”与“美”的关系 | 第31-36页 |
·“丑”可以转化成“美” | 第31-34页 |
·“丑”在“法天贵真”中转化为“美” | 第31-32页 |
·“丑”在“心斋坐忘”中转化为“美” | 第32页 |
·“丑”在“无用之用”中转化为“美” | 第32-34页 |
·“丑”与“美”是相对的 | 第34-36页 |
4 庄子与西方美丑观的比较 | 第36-42页 |
·庄子与雨果的审丑观比较 | 第36-39页 |
·庄子和西方现代派审丑观的比较 | 第39-42页 |
结束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