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5-18页 |
四、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8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产生背景 | 第20-32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环境 | 第20-24页 |
一、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危急之中 | 第20-21页 |
二、井冈山红色政权的建立为军事体育提供了政治保障 | 第21-22页 |
三、井冈山党建工作是军事体育先进性的保证 | 第22-23页 |
四、井冈山经济建设为军事体育提供后勤保障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地理人文环境 | 第24-32页 |
一、井冈山的地理环境 | 第24-25页 |
二、井冈山军事体育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承 | 第25-26页 |
三、井冈山军事体育对庐陵文化的传承 | 第26-27页 |
四、井冈山军事体育对湖湘文化的传承 | 第27-29页 |
五、井冈山军事体育对客家文化的传承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井冈山军事体育概况 | 第32-74页 |
第一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发展历程 | 第32-49页 |
一、艰难摸索阶段 | 第32-35页 |
二、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35-45页 |
三、成熟和坚持阶段 | 第45-49页 |
第二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内容 | 第49-55页 |
一、军事体育的内容 | 第49-52页 |
二、大众体育的内容 | 第52-55页 |
第三节 井冈山的军事体育教育 | 第55-60页 |
一、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 第55-57页 |
二、红四军军官教导队 | 第57-58页 |
三、井冈山红军学校 | 第58-60页 |
第四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精英人物 | 第60-74页 |
一、领袖人物 | 第60-64页 |
二、杰出将领 | 第64-69页 |
三、巾帼英雄 | 第69-74页 |
第三章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特征 | 第74-84页 |
第一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开创性 | 第74-75页 |
第二节 井冈山具有鲜明阶级性和革命性的军事体育 | 第75-76页 |
第三节 井冈山全民参与的军事体育 | 第76-78页 |
第四节 井冈山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紧密结合的军事体育 | 第78-79页 |
第五节 井冈山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军事体育 | 第79-80页 |
第六节 井冈山讲求实效的军事体育 | 第80-81页 |
第七节 井冈山兼容与创新的军事体育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历史贡献、深远影响和启示 | 第84-100页 |
第一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历史贡献 | 第84-89页 |
一、提高了官兵军事技能和体能,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 第84-86页 |
二、造就了红军不怕牺牲、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 | 第86-87页 |
三、改造了部队 | 第87-88页 |
四、丰富部队业余生活,娱乐了官兵 | 第88-89页 |
第二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深远影响 | 第89-94页 |
一、奠定了我军军事体育基础 | 第89-90页 |
二、奠定了我军军事教育基础 | 第90-91页 |
三、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 第91-93页 |
四、形成了优良的军事体育传统 | 第93-94页 |
第三节 井冈山军事体育的现代启示 | 第94-100页 |
一、军事体育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94页 |
二、军事体育建设必须围绕军队战略战术需要以及武器装备、作战条件开展 | 第94-95页 |
三、军事体育必须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 | 第95-96页 |
四、军事体育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创新 | 第96-97页 |
五、军事体育必须注重军营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官兵体育需求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