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无被害人犯罪”概述 | 第12-24页 |
(一) “无被害人犯罪”概念提出的背景 | 第12-14页 |
(二) “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界定 | 第14-24页 |
1. “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学中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各种观点 | 第15-18页 |
3. 本文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18-24页 |
二、“无被害人犯罪”的主要类型 | 第24-34页 |
(一) 赌博 | 第24-27页 |
1. 赌博行为的立法规制 | 第24-25页 |
2. 赌博行为是否犯罪化的争论 | 第25-27页 |
(二) 吸毒 | 第27-29页 |
1. 吸毒行为的立法规制 | 第27-28页 |
2. 吸毒行为是否犯罪化的争论 | 第28-29页 |
(三) 卖淫 | 第29-34页 |
1. 卖淫现象的立法规制 | 第30-32页 |
2. 卖淫现象是否犯罪化的争论 | 第32-34页 |
三、中外“无被害人犯罪”立法的比较 | 第34-42页 |
(一) “无被害人犯罪”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1. 英国发展的动向 | 第34页 |
2. 美国发展的动向 | 第34-35页 |
3. 欧陆发展的动向 | 第35-36页 |
(二) “无被害人犯罪”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36-37页 |
(三) 中外“无被害人犯罪”立法的比较与反思 | 第37-42页 |
1. 中外“犯罪分层”的不同和其对非犯罪化的影响 | 第37-39页 |
2. 伦理和宗教对中外“无被害人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不同影响 | 第39-40页 |
3. 国家权力观对中外“无被害人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不同影响 | 第40-42页 |
四、“无被害人犯罪”与犯罪圈的设定 | 第42-44页 |
(一) 犯罪社会危害性评论的民意性 | 第42-43页 |
(二) 犯罪社会危害性评论的道德性 | 第43-44页 |
五、“有限犯罪化”是“无被害人犯罪”刑事政策的理性选择 | 第44-48页 |
(一) 我国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44-45页 |
1. 我国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现状 | 第44页 |
2. 我国刑法对“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缺陷 | 第44-45页 |
(二) 关于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的思考 | 第45-48页 |
六、完善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建言 | 第48-52页 |
(一) 关于赌博罪的立法建言 | 第48-50页 |
(二) 其他“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建言 | 第50-52页 |
1. 关于吸毒罪的立法建言 | 第50-51页 |
2. 关于卖淫罪的立法建言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