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拉话戏调査与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2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关于拉话戏的地域背景 | 第13-15页 |
| ·拉话戏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21页 |
| 2 拉话戏的剧目与内容 | 第21-27页 |
| ·剧目分类 | 第21页 |
| ·剧目内容 | 第21-24页 |
| ·传统剧目 | 第21-23页 |
| ·新编剧目 | 第23-24页 |
| ·语言特色 | 第24-27页 |
| ·语言生活化 | 第24页 |
| ·语言本土化 | 第24-27页 |
| 3 拉话戏的艺术特色 | 第27-43页 |
| ·音乐体制 | 第27-28页 |
| ·音乐唱腔 | 第27页 |
| ·伴奏乐器 | 第27-28页 |
| ·表演体制 | 第28-38页 |
| ·脚色行当 | 第28页 |
| ·表演形式 | 第28-38页 |
| ·表演风格 | 第38页 |
| ·舞台美术 | 第38-41页 |
| ·化妆 | 第38页 |
| ·道具 | 第38-40页 |
| ·服饰 | 第40-41页 |
| ·演出活动 | 第41-43页 |
| 4 关于拉话戏民间艺人的传承与演出概况 | 第43-49页 |
| 5 昔阳拉话与井陉拉花的比较 | 第49-63页 |
| ·历史渊源比较 | 第49-54页 |
| ·地缘关系 | 第49-51页 |
| ·民间传说 | 第51-52页 |
| ·来源年代 | 第52-54页 |
| ·音乐体制比较 | 第54-56页 |
| ·音乐唱腔 | 第54-55页 |
| ·伴奏乐器 | 第55-56页 |
| ·表演体制比较 | 第56-58页 |
| ·表演形式与内容 | 第56-57页 |
| ·表演动作与风格 | 第57-58页 |
| ·化妆服饰与道具比较 | 第58-63页 |
| 6 关于拉话戏的生存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63-69页 |
| ·艺人相继谢世,传承面临危机 | 第63页 |
| ·专业人才缺乏,人员流动性强 | 第63页 |
| ·形成时间较短,缺乏精品剧目 | 第63-64页 |
| ·现代文化冲击,观众流失严重 | 第64页 |
| ·关于拉话戏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64-69页 |
| 结语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 A 昔阳县路家峪村戏台碑刻 | 第75-78页 |
| 附录 B 拉话戏保护措施与计划 | 第78-82页 |
| 附录 C 拉话戏传统剧目 | 第82-100页 |
| 附录 D 拉话戏《闹洞房》节选 | 第100-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