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网络中不同厂商设备域间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1-13页 |
| ·智能光网络的进展 | 第11-12页 |
| ·PCE的进展 | 第12页 |
| ·互联互通的进展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组成结构 | 第1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PCE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5-28页 |
| ·概述 | 第15-16页 |
| ·PCE的体系架构 | 第16-22页 |
| ·PCE的结构模型 | 第16-19页 |
| ·PCE的计算模式 | 第19-20页 |
| ·PCE的同步机制 | 第20-21页 |
| ·PCE的发现机制 | 第21-22页 |
| ·PCE的通信协议 | 第22-27页 |
| ·PCEP协议结构与流程 | 第22-24页 |
| ·PCEP协议的消息报文 | 第24-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域间路径计算方法研究 | 第28-44页 |
| ·逐域的路径计算方式(Per-Domain) | 第28-30页 |
| ·逐域的路径计算方式的应用场合 | 第28页 |
| ·逐域计算的过程 | 第28-29页 |
| ·逐域计算方式的特点 | 第29-30页 |
| ·反向递归路径计算方法(BRPC) | 第30-34页 |
| ·BRPC算法的应用场合 | 第30页 |
| ·BRPC算法的计算过程 | 第30-32页 |
| ·域序列的确定方法 | 第32-34页 |
| ·BRPC算法的特点 | 第34页 |
| ·等级PCE技术(H-PCE) | 第34-38页 |
| ·H-PCE的应用场景 | 第34-35页 |
| ·H-PCE的算路流程 | 第35-37页 |
| ·H-PCE的技术特点 | 第37-38页 |
| ·OIF E-NNI接口技术 | 第38-43页 |
| ·E-NNI信令消息包及支持的业务 | 第39-41页 |
| ·ENNI与PCE技术的比较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基于PCE的多层多域光网络互联互通方案 | 第44-58页 |
| ·方案背景及问题描述 | 第44-45页 |
| ·基本思路 | 第45-49页 |
| ·网络架构 | 第46-48页 |
| ·跨域的资源调度 | 第48-49页 |
| ·具体步骤 | 第49-50页 |
| ·特点与分析 | 第50-51页 |
| ·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 ·仿真试验平台简介 | 第51-53页 |
| ·仿真测试 | 第53-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UNI接口的实现及硬件传送平台的搭建 | 第58-64页 |
| ·重叠模型下UNI接口的实现 | 第58-60页 |
| ·重叠模型下UNI接口技术研究 | 第58-59页 |
| ·UNI接口的实现 | 第59-60页 |
| ·光网络硬件传送平台的搭建 | 第60-62页 |
| ·硬件设备 | 第60页 |
| ·基于硬件传送平台的业务操作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