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阳猕猴桃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病基因LJAMP2的导入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猕猴桃的生产状况 | 第10-12页 |
·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世界猕猴桃生产状况 | 第10-11页 |
·中国猕猴桃生产状况 | 第11页 |
·红阳猕猴桃生产状况 | 第11-12页 |
·木本果树的组织培养 | 第12-13页 |
·木本果树组织培养概况 | 第12页 |
·猕猴桃的组织培养 | 第12-13页 |
·目的基因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木本植物的遗传转化 | 第14-19页 |
·木本果树基因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木本果树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15-17页 |
·影响木本果树的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17-19页 |
·猕猴桃的遗传转化 | 第19-22页 |
·猕猴桃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导入猕猴桃的目的基因 | 第19-20页 |
·影响猕猴桃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20-22页 |
2 绪论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工程菌株 | 第2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试剂及试剂盒 | 第25页 |
·常用抗生素、激素及培养基的配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红阳猕猴桃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红阳猕猴桃茎段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红阳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9-33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58页 |
·红阳猕猴桃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3-47页 |
·红阳猕猴桃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3-40页 |
·红阳猕猴桃茎段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0-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红阳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7-58页 |
·选择培养基卡那霉素选择压的确定 | 第47-48页 |
·头孢霉素Cef和羧苄青霉素Carb浓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51页 |
·农杆菌浸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2页 |
·乙酰丁香酮(AS)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抗性芽的形成及gus基因化学染色 | 第53-54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8-59页 |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缩略词表)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