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沁水盆地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游离气概念厘定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成果认识 | 第16-19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7页 |
·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构造特征 | 第20-27页 |
3 游离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27-43页 |
·气源岩 | 第27-30页 |
·储层 | 第30-36页 |
·盖层特征与储盖组合 | 第36-38页 |
·圈闭条件 | 第38-40页 |
·保存条件 | 第40-43页 |
4 游离气成藏动态研究 | 第43-48页 |
·热演化史与游离气的生成 | 第43-44页 |
·游离气的运聚 | 第44-48页 |
5 气藏解剖与评价 | 第48-70页 |
·已知油气显示及气藏概述 | 第48-52页 |
·游离气气层判识与评价 | 第52-57页 |
·游离气气藏描述 | 第57-68页 |
·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特征 | 第68-70页 |
6 游离气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 | 第70-75页 |
·游离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70-73页 |
·游离气藏形成机制与模式 | 第73-75页 |
7 有利区预测 | 第75-85页 |
·含气远景区划分 | 第75页 |
·有利区天然气控制因素概述 | 第75-85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