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寒理论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因”、“机”、“证”、“治”
| 目录 | 第1-5页 |
| 缩略词表 | 第5-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1 中医经典对于痛经的认识 | 第11-17页 |
| ·古代医家对于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11-12页 |
| ·古代医家对于伏寒认识 | 第12页 |
| ·伏寒邪与痛经关系 | 第12-13页 |
| ·痛经的治疗 | 第13-17页 |
| ·古代医家对于痛经的遣方用药 | 第13-15页 |
| ·现代中医对于痛经治疗 | 第15-17页 |
| 2. 西医对于痛经的认识 | 第17-20页 |
| ·西医学对于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18页 |
| ·西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 第18-20页 |
| ·药物治疗 | 第18页 |
| ·非药物治疗 | 第18-20页 |
| 临床观察 | 第20-30页 |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第20-26页 |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 ·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病例选取标准 | 第21-22页 |
|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 ·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 ·剔除及脱落标准 | 第22页 |
| ·评分标准 | 第22-24页 |
| ·症状评分 | 第22-23页 |
| ·痛经的疼痛轻重程度分级 | 第23页 |
|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第23-24页 |
| ·一般资料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观察方法 | 第25-26页 |
| ·疗效观察 | 第25-26页 |
| ·安全性检测 | 第26页 |
| ·疗效标准 | 第26页 |
|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页 |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26-30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6-30页 |
| 讨论 | 第30-43页 |
| 1 立题依据 | 第30-31页 |
| 2 伏寒引发痛经依据 | 第31-38页 |
| ·伏寒的特点 | 第31-33页 |
| ·伏寒侵犯人体的部位 | 第33-37页 |
| ·伏寒藏于肾 | 第34-35页 |
| ·肾藏先天之寒 | 第34-35页 |
| ·肾藏胎传之寒 | 第35页 |
| ·肾藏自感之寒 | 第35页 |
| ·伏寒伤于肾 | 第35-36页 |
| ·伏寒对于胞宫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伏寒引发痛经的症候特点 | 第37页 |
| ·从伏寒探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意义 | 第37-38页 |
| 3 痛经停对伏寒所至痛经的治疗 | 第38-42页 |
| ·葫芦巴丸对于本病的治疗 | 第38-40页 |
| ·失笑散对于本病的治疗 | 第40-41页 |
| ·煅龙牡对于本病的应用 | 第41-42页 |
| 4 展望及不足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个人简介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