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唐代书学文献概述 | 第15-32页 |
第一节 书学文献的学术源流概述 | 第15-22页 |
第二节 唐代书法与书学文献概述 | 第22-32页 |
第二章 初唐书学文献考论 | 第32-73页 |
第一节 唐太宗《王羲之传赞》考论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初唐三大家及李嗣真的书学文献考论 | 第37-49页 |
一 欧阳询书学文献考论 | 第37-41页 |
二 虞世南书学文献考论 | 第41-42页 |
三 褚遂良书学文献考论 | 第42-45页 |
四 李嗣真书学文献考论 | 第45-49页 |
第三节:孙过庭《书谱》考论 | 第49-73页 |
一 孙过庭生平考 | 第49-57页 |
二 《书谱》版本概述 | 第57-60页 |
三 《书谱》文本的序文、全文之争 | 第60-65页 |
四 《书谱》的书学价值 | 第65-73页 |
第三章 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上) | 第73-89页 |
第一节 张怀瓘书学文献考论 | 第73-85页 |
一 张怀瓘生平考 | 第73-78页 |
二 张怀瓘书学文献考论 | 第78-85页 |
第三节 《述书赋并注》考论 | 第85-89页 |
第四章 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中) | 第89-111页 |
第一节:何延之《兰亭记》及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考论》 | 第89-96页 |
第二节:颜元孙《干禄字书》及韦述《叙书录》考论 | 第96-101页 |
第三节:李华《论书》及徐浩《论书》考论 | 第101-106页 |
第四节:《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及蔡希惊《法书论》考论 | 第106-111页 |
第五章 盛中唐书学文献考论(下) | 第111-131页 |
第一节: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考论 | 第111-115页 |
第二节:陆羽《怀素别传》及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考论 | 第115-121页 |
第三节:《壁书飞白萧字记赞》考论 | 第121-127页 |
第四节:盛中唐其他书学文献考论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晚唐书学文献考论 | 第131-158页 |
第一节 《法书要录》考论 | 第131-137页 |
第二节 《墨薮》考论 | 第137-152页 |
一 《墨薮》的研究概述及其原因分析 | 第137-139页 |
二 民俗学的观照与《墨薮》的解读 | 第139-152页 |
第三节 其他晚唐书学文献考论 | 第152-158页 |
结语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3页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