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次 | 第9-13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15-19页 |
·研究背景:网络社会的到来 | 第15-16页 |
·研究缘起:网络意见表达的兴起 | 第16-17页 |
·研究价值:网络舆情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概述 | 第19-31页 |
·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概述 | 第20-24页 |
·国内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概述 | 第24-29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29-31页 |
·本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31-36页 |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以往研究不足及本文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36-60页 |
·网络舆情的界定 | 第36-43页 |
·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36-38页 |
·网络舆情近义词辨析 | 第38-39页 |
·网络舆情的分类与阶段划分 | 第39-43页 |
·网络舆情与集群行为 | 第43-49页 |
·社会运动理论的相关概念简析 | 第43-45页 |
·作为社会运动集群行为特殊形态之一的网络舆情行为 | 第45-47页 |
·理论视野下加值理论作为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49页 |
·现实视野下理论框架的实证研究: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 第49-58页 |
·研究设计及案例进程说明 | 第49-51页 |
·定量分析 | 第51-54页 |
·定性分析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各影响因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 第60-109页 |
·网络媒介环境 | 第60-67页 |
·网络空间的流动性拓展了舆情表达与覆盖范围 | 第61-63页 |
·网络时间的碎片化提升了舆情信息的汇聚速度 | 第63-65页 |
·网络时空的互融性再造了舆情行为的“真实”场景 | 第65-67页 |
·社会结构压力 | 第67-77页 |
·社会新兴阶层分化及不信任感弥漫 | 第69-71页 |
·社会利益群体调整及不公平感凸显 | 第71-72页 |
·社会二元群体对立及被剥夺感加剧 | 第72-74页 |
小结:网络传播促进社会各阶层媒介接近权的实现 | 第74-77页 |
·网民心理 | 第77-87页 |
·网民个体心理特征与使用满足理论 | 第78-81页 |
·群体环境下网民心理特征与沉默的螺旋 | 第81-84页 |
·网民群体间的心理特征与群体极化 | 第84-87页 |
·触发性事件 | 第87-97页 |
·触发性事件的代表性议题 | 第88-94页 |
·触发性事件的刺激性特征 | 第94-95页 |
·网络传播改变触发性事件的议程设置方式 | 第95-97页 |
·有效的动员 | 第97-103页 |
·有效动员与网络意见领袖 | 第97-99页 |
·网络意见领袖的权威构成,推动舆情的形成发展 | 第99-100页 |
·网络意见领袖的动员策略,提升舆情引导的效果 | 第100-101页 |
·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递,影响舆情生发的过程 | 第101-103页 |
·社会控制力量 | 第103-108页 |
·社会控制与网络把关人 | 第103-104页 |
·网络把关人作用的变化,舆情信息源头控制的难度加大 | 第104-105页 |
·网络把关人角色的变化,舆情信息控制的主体力量加强 | 第105-106页 |
·网络把关人模式的变化,舆情信息选择能力的要求提高 | 第106-108页 |
·小结:各影响因素的特征变化及其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总结 | 第108-109页 |
第4章 网络舆情生成演化中各动因的交织作用机制:以“我爸是李刚”和“微笑局长/表哥”事件为例 | 第109-151页 |
·研究设计说明 | 第109-112页 |
·案例经过概述 | 第109-111页 |
·案例基本要素 | 第111-112页 |
·各因素在网络舆情形成期的交织作用分析 | 第112-120页 |
·网络媒介孵化舆情 | 第112-114页 |
·社会结构压力唤醒不满 | 第114-115页 |
·网民个人兴趣发挥作用 | 第115-117页 |
·触发事件事实层面 | 第117-118页 |
·意见领袖发起动员 | 第118-119页 |
·控制力量被动回应 | 第119-120页 |
·各影响因素在网络舆情爆发期的交织作用分析 | 第120-128页 |
·网络媒介环境发酵舆情 | 第120-121页 |
·社会结构压力促使怨恨加剧 | 第121-123页 |
·网络群体相互交流 | 第123-124页 |
·触发事件转向价值层面 | 第124-126页 |
·意见领袖参与事件 | 第126-127页 |
·控制力量加强引导 | 第127-128页 |
·各影响因素在网络舆情高峰期的交织作用分析 | 第128-136页 |
·网络媒环境助涨舆情 | 第128-129页 |
·社会结构压力构建集体记忆 | 第129-131页 |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突出 | 第131-132页 |
·触发事件向泛政治化发展 | 第132-134页 |
·意见领袖成为鼓动者 | 第134-135页 |
·控制力量强化干预 | 第135-136页 |
·各影响因素在舆情反复期的交织作用分析 | 第136-141页 |
·网络媒介环境刺激新一轮舆情 | 第136-137页 |
·社会结构压力促成普遍情绪 | 第137-138页 |
·网民群体交流再度频繁 | 第138-139页 |
·触发事件出现新的议题 | 第139页 |
·意见领袖成为新的发起者 | 第139-140页 |
·控制力量再次应对引导 | 第140-141页 |
·各影响因素在舆情消解期的交织作用分析 | 第141-144页 |
·网络媒介安抚舆情 | 第141页 |
·社会结构压力引申不满 | 第141-143页 |
·触发事件衍生发散 | 第143页 |
·意见领袖成为旁观者 | 第143-144页 |
·控制力量解决或(阶段性)解决问题 | 第144页 |
·小结 | 第144-151页 |
·小结一: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段的交织作用机制 | 第144-148页 |
·小结二:各影响因素自身的发展演变及作用机制 | 第148-151页 |
第5章 结论及启示 | 第151-169页 |
·结论 | 第151-157页 |
·各影响因素的基本特征及作用方式总结 | 第151-153页 |
·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演进机制模型图 | 第153页 |
·价值累加到融合叠加:网络环境下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修正 | 第153-157页 |
·思考:对几个争议性问题的辩证分析 | 第157-161页 |
·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网络舆情的宣泄与刺激功能 | 第157-160页 |
·共识与共存: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存在方式 | 第160-161页 |
·理性与情感: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的作用主线 | 第161页 |
·启示:网络舆情的良治之道 | 第161-169页 |
·总体思路:积极发展下的区隔对待 | 第162-163页 |
·机制措施:全程关照下的疏导结合 | 第163-166页 |
·策略技巧:理性思考下的情感沟通 | 第166-169页 |
结语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作者简历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