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皮部理论的研究
|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9页 |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3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文献学的方法 | 第10页 |
| ·文字学的方法 | 第10页 |
| ·理论分析的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内经》皮部的基础研究 | 第11-34页 |
| 1 《内经》论皮部 | 第11-14页 |
| ·皮部字义 | 第11页 |
| ·《素问·皮部论》对皮部理论的论述 | 第11-14页 |
| 2 皮部名称解 | 第14-24页 |
| ·皮部名称订正 | 第14-19页 |
| ·“心主”当作“厥阴” | 第14页 |
| ·“害”当作“阖” | 第14-15页 |
| ·“关”字正确,不当作“开” | 第15-19页 |
| ·小结 | 第19页 |
| ·皮部名称解 | 第19-24页 |
| ·关枢 | 第19-20页 |
| ·关蛰 | 第20-21页 |
| ·害蜚(阖蜚) | 第21-22页 |
| ·害肩(阖肩) | 第22-23页 |
| ·枢持 | 第23页 |
| ·枢儒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3 皮部内涵 | 第24-34页 |
| ·腠理与皮部 | 第25-30页 |
| ·人们对于腠理的普遍理解 | 第25页 |
| ·文字学训诂学的理解 | 第25-26页 |
| ·《内经》论述腠理 | 第26-28页 |
| ·历代医家观点概览 | 第28-29页 |
| ·各种工具书里的腠理解释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分肉不属于皮部内涵 | 第30-31页 |
| ·分肉与皮肤层次关系密切 | 第30-31页 |
| ·分肉层次初探 | 第31页 |
| ·《内经》中“分肉”与“肌肉”并称 | 第31页 |
| ·玄府属于皮部内涵 | 第31-32页 |
| ·络脉与皮部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二部分 《内经》皮部与诊断 | 第34-41页 |
| 1 皮部诊断的依据与方法 | 第34-38页 |
| ·颜色 | 第34-36页 |
| ·皮部感觉 | 第36页 |
| ·全息 | 第36-38页 |
| ·尺肤诊法 | 第38页 |
| ·能合色脉 | 第38页 |
| 2 皮部诊断的应用 | 第38-40页 |
| ·判轻重,言生死 | 第38-39页 |
| ·辨病性 | 第39-40页 |
| ·辨病位 | 第40页 |
| 3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部分 《内经》皮部与临床应用 | 第41-58页 |
| 1 皮部、针刺与营气、卫气 | 第41-43页 |
| ·营气的分布 | 第41页 |
| ·卫气的分布 | 第41-42页 |
| ·针刺与营气卫气 | 第42-43页 |
| 2 皮部与《内经》刺法 | 第43-54页 |
| ·浅刺法 | 第43-48页 |
| ·《内经》中浅刺的原则与刺皮部 | 第44-46页 |
| ·《灵枢·官针》中的皮部浅刺法 | 第46-48页 |
| ·刺络法 | 第48-54页 |
| ·治疗原则 | 第48-50页 |
| ·施治方法 | 第50-54页 |
| 3 皮部与针具 | 第54-58页 |
| ·鑱针 | 第54-55页 |
| ·鍉针 | 第55页 |
| ·锋针 | 第55-56页 |
| ·毫针 | 第56-58页 |
| 总结 | 第58-65页 |
| 1 结论与讨论 | 第58-64页 |
| ·本课题的结构的讨论 | 第58-59页 |
| ·对皮部名称文字内涵的理解 | 第59-60页 |
| ·对于皮部内涵的讨论 | 第60-62页 |
| ·对于皮部之“部”内涵的再理解 | 第60-61页 |
| ·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再理解 | 第61页 |
| ·分肉与皮部 | 第61页 |
| ·浮络与皮部归属问题的再探讨—一个问题的提出 | 第61-62页 |
| ·皮部与诊断—十二皮部的局限与发展 | 第62页 |
| ·皮部理论与皮部刺法 | 第62-63页 |
| ·皮部与针具 | 第63-64页 |
| 2 结语 | 第64页 |
| 3 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 附:以六经辨证解释六皮部名称的可行性 | 第65-69页 |
| 1 理论的角度的探讨 | 第65-68页 |
|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辨证 | 第65页 |
| ·伤寒论的流传 | 第65-66页 |
| ·《伤寒论》的注解 | 第66-67页 |
| ·六经辨证与经络 | 第66-67页 |
| ·六经辨证与皮部 | 第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2 历史角度的思考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