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均相光致产氢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3-49页 |
·均相光致产氢体系的基本模型及其工作原理 | 第13-19页 |
·均相光致产氢体系的主要类型 | 第13-14页 |
·均相光致产氢催化体系的基本光化学理论 | 第14-19页 |
·均相光致产氢催化体系光敏剂的发展 | 第19-28页 |
·多吡啶金属配合物作为光敏剂 | 第19-23页 |
·金属卟啉作为光敏剂 | 第23-25页 |
·有机染料作为光敏剂 | 第25-28页 |
·均相光致产氢体系催化剂的发展 | 第28-37页 |
·氢化酶及其模型配合物作为催化剂 | 第28-29页 |
·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 | 第29-31页 |
·钴基配合物作为催化剂 | 第31-36页 |
·镍基配合物作为催化剂 | 第36-37页 |
·具有光致产氢功能的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 第37-47页 |
·基于贵金属的光致产氢分子器件 | 第38-39页 |
·基于铁铁氢化酶模型配合物的光致产氢分子器件 | 第39-41页 |
·基于钴肟配合物的光致产氢分子器件 | 第41-47页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47-49页 |
2 [2Fe2S]模型配合物/有机染料光致产氢体系的研究 | 第49-75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5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0-51页 |
·光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51-52页 |
·转化数(TON)的计算方法 | 第52页 |
·光量子效率(QY)的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用于定量检测氢气的外标曲线的建立 | 第53页 |
·[2Fe2S]模型配合物1和2的合成 | 第53-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74页 |
·条件对比实验 | 第55-57页 |
·反应条件对催化体系产氢效率的影响 | 第57-62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失活原因的探究 | 第62-63页 |
·光催化过程中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 | 第63-67页 |
·反应中间体的测定 | 第67-72页 |
·光致产氢体系中可能的电子转移过程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3 环糊精-氢化酶模型化合物主-客体包结物在均相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75-103页 |
·引言 | 第75-77页 |
·实验部分 | 第77-8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7-78页 |
·光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78-79页 |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试 | 第79页 |
·[2Fe2S]模型配合物3的合成 | 第79-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1页 |
·主-客体配合物的形成 | 第80-84页 |
·环糊精-光敏剂主-客体包结物的结合形式 | 第84-88页 |
·形成主-客体包结物及反应条件对产氢体系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88-91页 |
·形成主-客体包结物对光敏剂和催化剂的稳定作用 | 第91-95页 |
·催化体系失活原因分析 | 第95-96页 |
·产氢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研究 | 第96-99页 |
·形成主-客体包结物对光敏剂荧光性质的影响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4 环糊精-钴肟配合物包结物在均相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103-117页 |
·引言 | 第103页 |
·实验部分 | 第103-106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3-104页 |
·光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104-105页 |
·钴肟配合物4的合成 | 第105页 |
·钴肟配合物6的合成 | 第105-10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6页 |
·主-客体配合物形成与否的判断 | 第106-107页 |
·形成主-客体包结物对产氢效果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体系失活原因分析 | 第108-110页 |
·产氢体系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 | 第110-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