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 电视新闻评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对《一虎一席谈》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对以电视论辩评论节目为基础的其他个案研究 | 第12-13页 |
一、电视论辩新闻评论节目概述 | 第13-21页 |
(一) 电视论辩评论及《一虎一席谈》产生背景 | 第13-17页 |
1. 社会背景 | 第13-14页 |
2. 受众的需求 | 第14-15页 |
3. 《一虎一席谈》节目推出背景 | 第15-17页 |
(二) 《一虎一席谈》电视论辩评论节目内涵 | 第17-19页 |
(三) 《一虎一席谈》电视论辩评论节目形态 | 第19-21页 |
二、《一虎一席谈》电视论辩评论节目构成要素分析 | 第21-45页 |
(一) 《一虎一席谈》选题分析 | 第21-28页 |
1. 《一虎一席谈》选题特点 | 第21-25页 |
2. 《一虎一席谈》选题对社会的建设作用 | 第25-27页 |
3. 电视论辩评论选题的原则 | 第27-28页 |
(二) 电视论辩评论的主持人分析 | 第28-37页 |
1. 胡一虎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中的角色定位及主持特点 | 第28-33页 |
2. 主持人胡一虎在论辩评论节目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3. 胡一虎所具有的电视论辩评论节目主持人素养 | 第35-37页 |
(三) 《一虎一席谈》的嘉宾分析 | 第37-41页 |
1. 《一虎一席谈》的嘉宾构成及其特点 | 第37-39页 |
2. 嘉宾在《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对论辩评论节目所发挥的作用 | 第39-41页 |
(四) 电视论辩评论的观众分析 | 第41-45页 |
1. 《一虎一席谈》的观众构成特点 | 第41-42页 |
2. 《一虎一席谈》的现场观众对节目的作用 | 第42-45页 |
三、《一虎一席谈》节目的社会意义 | 第45-49页 |
(一) “争鸣”增强评论的“思辨”色彩,培养公民“思辨”精神 | 第45-46页 |
(二) 评论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新的舆论形成机制 | 第46-47页 |
(三) 论辩评论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构筑公共话语空间有积极意义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